特別報導
-
PC、手遊跨刀!MSI投資模擬器龍頭BlueStacks,推廣MSI專屬App Player和AI加持之Game.TV手遊電競平台
BlueStacks,想必愛玩手遊的玩家們絕對聽過這間公司,旗下的手遊模擬器BlueStacks在PC上是許多玩家會用來多開遊戲的必備工具,這家於2011年創立、70%都是研發人員的新創公司,如今已在Android模擬器市場中,達到高達55%的市占率,成為Android模擬器市場龍頭。而看準BlueStacks在手遊模擬器的市場以及日漸興起的手遊風氣,為玩家而生的MSI(微星科技)與BlueStacks合作研發推出MSI App Player至今已兩年,今(19日)宣布更進一步的合作結盟並舉行簽約儀式,除了將把原先的MSI App Player拿來和微星旗下的電競產品做更近一步整合外,也另外推廣全新的Game.TV手遊電競平台,藉由興起AI趨勢,讓機器人來幫助玩家舉辦各式錦標賽,顛覆傳統上玩家只能藉由官方舉辦大型賽事的模式,如此一來,手遊賽事的可以隨點就辦,促進手遊電競活動更加普及。 微星科技的總經理暨執行長江勝昌先生表示,MSI微星科技是電競領導品牌,除了專注在PC電競之外,也非常重視手遊玩家族群, MSI微星科技與Bluestacks的跨界結盟是針對高階手遊玩家的需求而生,就是要為玩家們打造全新手遊體驗。MSI微星科技與BlueStacks攜手開發旗下電競系列最佳化手遊模擬器MSI App Player,讓手遊玩家們直接在MSI微星科技的筆電及桌上型電腦暢玩手機遊戲,透過強大的電競硬體,手遊玩家們可以獲得更大的螢幕視野、更好的遊戲操控性以及更炫的燈光效果。 BlueStacks執行長Rosen Sharma先生也說,BlueStacks和MSI微星科技之間的合作關係已經超越技術層面。如今,MSI微星科技更是BlueStacks的投資者,雙方的合作就是建立在將手遊導入PC設備的共同願景而生。MSI微星科技是PC電競的領導品牌,通過這個合作關係,我們可以將品牌領導地位擴展到手機遊戲的領域中。 舉個目前雙方在合作上最簡單的例子,現今PC玩家的硬體配備在螢幕方面已經達到240Hz的螢幕更新率,不過在手遊上,無論是BlueStacks本身的模擬器還是一般市面上多數的智慧手機,主要都仍以60Hz為主,但藉由MSI和BlueStacks的合作,MSI App Player將可讓玩家在PC上以240Hz螢幕更新率的反應速度暢玩手遊,佔盡優勢。或者,藉由自動背光熱鍵功能可以讓遊戲場景及事件與鍵盤燈光同步,為玩家們帶來身歷其境的沉浸感。目前微星規劃每年推出兩次更新,來強化其App Player的功能。 除了MSI App Player以外,另一個今日的重點則是在BlueStacks推廣的Game.TV手遊電競平台,該平台不同於一般的影音上傳平台,是有AI加持過的!其AI機器人透過數據演算,能判斷出您的精彩畫面以進行分享。例如你在某個遊戲中手氣太好,一次連殺30人,該AI機器人就會挑出這個片段來上載到Game.TV平台,讓您的精彩畫面不會錯過。另外該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舉辦賽事,任何玩家都可以快速在Game.TV平台上建立遊戲錦標賽,同時會有AI機器人輔助運作,讓玩家們可以藉由Discord、Line等社群軟體快速整合朋友圈和選手,建立賽事房間以後,AI機器人會自動通知玩家在特定時間進入特定房間進行比賽,目前已知每天至少150場賽事舉辦! 整體來說,Game.TV的主要訴求是為了要讓遊戲的錦標賽能夠進一步達到在地化、平民化,以往大型錦標賽玩家想要參加的話,都只能報名參與官方所舉辦的電競賽事,但藉由Game.TV的幫助,任何玩家自己都可以快速號召錦標賽賽事,BlueStacks希望在2020年時,在全球能夠達到每日千場賽事的水準。 BlueStacks和MSI微星科技的電競策略結盟是電競史上嶄新的一頁,BlueStacks知名的手遊模擬器與MSI微星科技頂尖的電競PC達成全面性整合。未來,針對需要高端行動裝置或是在大銀幕上才能獲得最佳體驗的手遊大作,MSI微星科技和BlueStacks仍會繼續努力,為玩家們提供更棒的遊戲體驗。
-
X570主機板產品線全到位、大板小板任你選,專訪ASUS X570系列主機板設計理念
AMD自從在今年七月推出全新7nm製程產品後,旗下包含處理器、主機板晶片和顯示晶片都成功在PC市場中開啟一片新天地,Radeon RX 5700雙顯卡系列產品甚至促使合作AIB廠商們的自製卡帶來100%以上的利潤成長,這一切都再再顯示這一波AMD新品的強勢所在。 國內主機板龍頭大廠華碩這次也因應這波熱潮,除了推出對應的自製顯示卡產品在市場上帶起另一波旋風以外,針對AMD X570主機板產品的部分,旗下電競領導品牌ROG(玩家共和國)這次也推出多款產品,尺寸規格包含最常見的ATX,到最小的Mini-ITX和Mini-DTX等等,ROG X570系列主機板產品線可說是全面到位,玩家不管是想要買大板還是小板,都可以在ROG的庇護下找到信仰。 為了讓玩家們可以更加瞭解ROG X570系列主機板的產品布局,PCDIY!也深入ROG辦公室專訪這次負責X570系列主機板的兩位產品經理以及資深RD工程師,請她們來為玩家們介紹ROG X570系列產品線的設計理念。 相信眼尖的玩家們也有注意到,正如前文所提,ROG這次針對AMD X570系列主機板的產品線布局可說是非常全面,旗下產品線包含ROG CROSSHAIR、ROG STRIX、TUF GAMING、PRIME四大產品線皆有對應產品,產品經理姚茜涵小姐也為玩家們快速整理一下四者之間的簡單差異比較,「ROG Strix」主打的是活潑的電競潮流風,在外型設計上大膽運用潮感暴棚的電馭文圖騰展現個性化需求,同時在規格層面則是以主流階級為主;「ROG Crosshair」系列產品這次包含Hero、Formula以及Impact,都已經來到第八代,主打的追求頂級效能的玩家們,產品外觀上相較於ROG Strix系列的產品則是走簡約路線,顯得外觀低調、內部高效。 而「Prime」系列則是華碩最悠久的主機板產品線,這次推出Prime X570 P和Pro兩種版本供玩家選擇,貴為華碩旗下的主流級系列產品,外型上走優雅路線,但內部同樣給頂級規格;最後則是走入門電競等級的TUF Gaming系列,除了在價格上給出高C/P值的選擇以外,在內部的用料方面也不馬虎,除了提供對應的硬體規格以外,也會更強調產品壽命和耐用程度。 先來了解ROG Strix的產品線,這次共有X570-E Gaming、X570-F Gaming以及X570-I Gaming三款可選,三者雖然在外型上的差異較小,但就規格層面來說,X570-E Gaming主機板的硬體規格會是三者之最,例如採用14+2電源功率級(POWER STAGES)供電,並且也是目前主流產品中少數同時具備支援背板8個USB3.2 10G連接埠功能的主機板。此外,也可選擇搭載Wi-Fi 6 AX200無線網路卡的版本,而X570-F Gaming在供電部分是採12+2電源功率級(POWER STAGES)高檔供電配置,雖然在USB 3.2 Gen 2連接埠的數量不像前者這麼多,但因考量部分使用者對於該連接埠需求可能沒這麼高,加上它在價格方面較優惠,會比前者還要更具競爭力。話雖如此,其實兩者之間在用料品質上的差異並不大,ROG都同樣給出高規用料伺候。 文走至此,想必玩家們已經了解X570-E Gaming和X570-F Gaming兩款主機板間的差異點所在,那麼X570-I Gaming所指的又是什麼呢?這就要提到小主機板的市場了。 針對小主機板市場,玩家們其實在購買小主機板時,除了追求體積小巧的PC系統以外,對於效能的表現也比以往還要更高,因此,針對這次針對小板的玩家市場,ROG也推出Mini-DTX和Mini-ITX尺寸規格的兩款主機板,並且用上極致的細心,為的就是要讓玩家們即便是買小主機板,也能有大大的效能滿足。 產品經理姚茜涵小姐說,傳統上玩家們如果要購買體積小的PC主機的話,首先都會想到要買Mini-ITX尺寸規格的主機板,ROG Strix X570-I Gaming便是主攻Mini-ITX這個市場,但玩家們對於小主機板又會有所疑慮,認為其效能無法滿足、或是可用的規格和彈性不夠,這點玩家大可不必擔心,ROG早幫您想好,在ROG Strix X570-I Gaming主機板上用上了極致的硬體規格,像是支援AMD第二和最新的第三代Ryzen處理器,並且提供兩組M.2插槽和USB 3.2 Gen 2連接埠支援,最大化提高玩家的彈性使用能力。 再者,考量到ROG Strix X570-I Gaming走的是輕電競等級產品定位,相較於其他大主機板不一定提供影像輸出埠的設計來說,這次ROG Strix X570-I Gaming特別提供多元的影像輸出能力,包含一組HDMI 2.0和一組DisplayPort 1.4,光是這一點在小板的市場上就已不常見,同時也可說是ROG對於玩家需求觀察入微之處。的確,若玩家有小主機板的需求、且不想使用獨立顯示卡的話,只要一顆Ryzen G系列處理器就可以直接利用內顯晶片外接影像輸出,讓ROG Strix X570-I Gaming瞬間成為小型PC的靈魂核心,當然覺得內顯不夠力的話,也可以安裝獨立顯示卡,該主機板也提供一組PCIe 4.0 x16插槽供玩家使用,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既然要能滿足玩家在使用ROG Strix X570-I Gaming時對於高硬體規格的潛在需求,由於這次AMD的全新X570晶片同樣採用7nm製程,因此雖然在效能上有大突破,但相對的也帶來散熱上的挑戰,以往Mini-ITX小主機板往往會讓玩家覺得散熱上似乎有疑慮,這部分ROG則是已經做到能跟大板子媲美。例如ROG Strix X570-I Gaming就做了全方位的創新散熱設計,包含使用6W/mK的高品質導熱膠,以便將熱量轉移至VRM散熱器,並且加大散熱器和MOSFET之間的接觸面積,並藉由搭配的風扇提供更有效率的散熱。另外,在背板部分使用小型卻堅固的鋁合金材質,避免主機板彎折及翹曲,以確保穩壓器模組的MOSFET能直接接觸,提供不中斷的冷卻與穩定的運算溫度。同時,在整張PCB板製成的部分,則是使用到8層板的配置,可快速散發VRM周邊的熱量,以確保整體系統的穩定性,同時也為處理器帶來更大的超頻空間。最後,在M.2插槽的部分也提供難得的專屬散熱器,並且在整張主機板的處理器和機殼支援的部分,都提供多組專屬PWM/DC風扇和AIO幫浦風扇接頭,全面強化主機板本身的散熱能力,同時也再再看到ROG針對小板市場的用心。 在小主機板的尺寸選擇上,除了常見的Mini-ITX以外,其實還有Mini-DTX可選,讓玩家在選擇小主機板時,可以有更彈性的選項,而這次ROG針對這個市場也推出全新的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這也是自從先前的ASUS ROG MAXIMUS VIII Impact主機板以來,再度有冠名「Impact」的主機板,小編先前已做過,有興趣的玩家可以看看,當時小編是針對自己對於該主機板的第一印象做開箱評測,不過這次產品經理們和RD也透露了更多有關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主機板(以下簡稱C8I)在製作上的秘辛,更加讓人體會到ROG在這塊主機板上做的用心。 負責C8I主機板設計的產品經理張翔皓先生表示,C8I可簡單歸納出五大特色:Mini-DTX、一體式散熱、大主機板規格M.2、全鋁背板加熱管以及唯一一張小板擁有前置USB 3.2 Gen 2連接埠,相信眼尖的玩家已經可以了解到這四個特色結合之下造就的結果有多費心費力。 首先說明Mini-DTX尺寸規格,相較於前面提到的ROG Strix X570-I Gaming採用Mini-ITX尺寸,C8I在尺寸上的差異在於長度,Mini-ITX尺寸為17 x 17(cm)、Mini-DTX則是20.3 x 17(cm),這樣的差異造就了C8I在效能和硬體規格上的更高彈性使用空間,搭配適當的機殼,利用顯卡插槽下被雙槽顯卡檔住的冗餘空間,造就了C8I在效能和硬體規格上的更高彈性使用空間。同時,額外的空間也使得ROG可以將獨立的音效卡放上,這次導入了ROG備受好評的SupermeFX獨立音效卡,它除了有專屬的空間插槽以外,同時也有對應的電容設計,可大幅穩定音效,讓玩家雖然是買小板,但也擁有大板的音質表現。 針對AMD 7nm新品高效能下所帶來的高熱能,ROG在C8I上推出全新的一體式散熱設計,將最主要的MOSFET和X570晶片都放在一體式的I/O擋板下,內部是採用8+2相供電,使用TDA21472 Infineon數位供電設計,每一組可控制70安培電量。另外一旁還有多組日製10K黑金電容,穩定主機板整體的效能。同時再搭配台達電的Superflo雙風扇,藉由軸承設計,針對處理器和X570晶片的部分,都提供獨立的散熱機制,除了比單風扇的設計有更強的解熱能力以外,台達電的風扇也具備60,000小時的壽命,換算下來就是連續24小時全年無休的話,可運轉六年的超長壽命。再者,風扇本身也具備方便清潔和拆卸的設計,並且針對玩家在使用/遊戲過程中較在意的風扇噪音問題,ROG確保C8I的雙散熱風扇在運轉下可以維持35dB以下的降噪等級,大幅減少噪音所帶來的干擾。 另外,在C8I的背板上針對MOSFET的部分有提供獨立的散熱管以及全鋁背板,相較於一般常見的5~6 mm厚度導熱管,C8I在散熱方面可以有更優秀的結果。再者,8mm厚度的散熱管不只用在C8I上,其實針對這次較高階的幾款X570主機板的散熱管也同樣都是使用8mm厚度的散熱管強化散熱,以達到比友商還要更好的散熱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林秉民經理也透露,這次在C8I的設計上,光是這一片一體式的散熱設計,所需的成本和心力,都可媲美ATX主機板的等級!仔細一看確實如此,先從它的外型來說,正面上方的網狀格紋使用鑽切技術提高視覺效果,此外,隱藏在網格下的ROG信仰之眼可說是產品設計時的小彩蛋,「就算把最上方的外蓋卸下,內部的設計也很帥!」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可以在安裝主機板或自製客製化主機時,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彈性客製化空間。 再者,在設計方面,光是要讓處理器的MOSFET散熱和X570晶片可以位於同一側同步散熱,這中間所需的線路走向考量和VRM配置走位,甚至任何一分的線材思路都著實煞費苦心,「Impact」所代表的即是「追求極限」,因此,要在這有限的空間內(即便Mini-DTX已經比Mini-ITX大)最大化代表ROG的追求極限和創新,設計團隊在這過程中無不費盡心思,但最終就實際測試的結果下來看,採用雙風扇和一體式散熱設計的結果,就是小板也能做到跟大板一樣,可徹底解放電腦的效能。 以往當玩家選擇小主機板時,即便會提供一組M.2插槽,但在彈性上依舊不如大主機板上來得優秀,即便現階段SSD價格已接近甜蜜點,但主機板僅具備單一M.2插槽的話,對於熱衷玩家們來說還是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有鑑於此,C8I這次採用了直立式的SO-DIMM.2設計,藉由垂直扣具的輔助,可安裝兩片M.2 Type 2280的SSD,並有專屬散熱片,大幅強化了整體的使用彈性和最大化效能。 設計團隊表示,最主要一開始的初衷也是考量到玩家在SSD儲存空間使用彈性上的需求,加上當前ATX尺寸規格主機板都具備至少兩組M.2插槽,ROG為了要讓玩家可以有足夠的空間使用,可說是讓設計團隊也非常頭疼,團隊也透露其實最初也有考慮過要走PCIe插槽的設計,但這麼做不只在頻寬上會有所消耗,再者,在主機板的線路上也會佔據大半空間,別忘了這是小尺寸主機板,任何一個空間都不能浪費,因此,在諸多考量之下,最終決定走直立式SO-DIMM.2的設計。玩家們初次見到這樣的設計的話,可能會擔心是否會影響讀寫速度的問題,不過就開箱時的測試來看,其實完全不會影響,先前開箱文章便以Corsair推出的MP600 PCIe 4.0 SSD 2TB來實測,其讀寫速度依然飆破4000 MB/s大關來到近5000 MB/s的高效表現,因此玩家們完全不需要擔心SSD效能問題! 雖然是Mini-DTX尺寸的主機板,但在使用直立式SO-DIMM.2設計後,C8I具備雙M.2插槽設計,也因此讓它具備了ATX主機板的優良效能表現,進一步提高其競爭力。 最後也快速說明C8I的另一大特色,也就是具備前置USB 3.2連接埠輸出。在I/O埠配置上,總計有8組USB埠 (包含5組紅色Type-A USB 3.2 Gen 2 + 1組Type-C USB 3.2 Gen.2 + 2組藍色Type-A USB 3.2 Gen 1)。音效部分有1組SPDIF輸出和3組音效孔。網路部分在有線網路方面是搭載Intel I211-AT晶片以提供GbE RJ-45網路,再搭載Intel Wi-Fi 6 AX200無線網路晶片並藉由兩組天線可支援802.11ax的傳輸速度,並提供Bluetooth 5.0技術。另外,還提供ROG大板也有的專屬BIOS更新鈕、清除CMOS鈕、Reset鈕,以及Q-code偵錯指示燈。 而在主機板內部的線路配置方面,以往小主機板的設計上常會捨棄前置連接埠輸出的配置,即便支援也頂多提供Type-A USB,但C8I在這方面也並未因空間而妥協,同樣提供在高階主機板上才會出現的前置USB 3.2 Gen 2 Type-C,讓玩家在組裝小電競桌機時,也能享有前置面板帶來之高速USB埠的便利性。 ROG針對X570 Crosshair系列產品包含Hero、Formula以及Impact三者,都在記憶體超頻方面導入ROG獨家的Optimem III技術強化並穩定其表現,使得Crosshiar系列產品持續問鼎高效、極致的產品線信仰,值得一提的是,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主機板甚至還是目前記憶體超頻紀錄保持者,達到6054 MHz的超高效能表現,小主機板的Mini-DTX規格能有這樣的效能表現,除了主機板本身從裡到外的優良設計以外,Optimem III的技術也功不可沒。 從這次的專訪中可以看到華碩設計團隊在針對AMD X570主機板全產品線中,從裡到外各項細節的用心和付出,最後團隊也為目前的X570產品線布局做簡單的選購心法指南,如果玩家是喜歡追求低調外型和極限性能表現的話,選擇ROG Crosshair系列準沒錯,其中可以選擇頂級的Formula、或是相對較主流的Hero,而如果是想要追求小主機板外型的玩家則是可以選擇Impact;若玩家是喜歡追求外放的外型像是ROG獨特的電馭圖騰等等,那麼可以選擇ROG Strix系列產品,包含最高規格的X570-E、或是價格相對優秀的X570-F,再者,小PC主機玩家也可選擇X570-I作為ITX/Mini-ITX主機板的核心,藉由高調活潑的外型設計,ROG Strix的客群將以年輕族群為主。 再者,如果是想要選擇優雅的外型設計,搭配高效的規格選配的話,Prime系列的兩款X570主機板會是您的最佳選擇,除了擁有華碩主機板的悠久傳統以外,也在內部的設計上下了諸多苦心;最後,若玩家想要選擇「俗擱大碗」的C/P主機板的話,則是可以購買TUF Gaming系列的主機板,除了在價格上有優勢外,堅固耐久的產品設計理念也是貫穿該系列的核心精神。 總結來說,華碩X570系列主機板全面到位的當下,不管玩家您是想要組裝高階的ATX尺寸PC主機,效能滿載提供最強和最高彈性效能輸出;抑或是想要組裝小板PC主機,但卻又不想犧牲使用彈性,那麼華碩也有對應的Mini-ITX或Mini-DTX主機板可供選擇,且這兩款小板的設計都非常用心,尤其C8I的效能與超頻能力完全能媲美大板,徹底顛覆了一般人對於小板可能效能差或散熱差的印象,讓玩家可以不用「因小失大」;最後,如果是初次進入電競領域或是想要組裝華碩信仰主機的話,入門款主機板在兼顧使用性的條件下,也默默的幫玩家提供耐用性,兼顧您的荷包。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NVIDIA GTX 16「超級」系列上市! 全系列Zotac GeForce GTX 1660 Super與其家族開箱測試! (實測篇)
繼上篇的開箱篇,本篇將針對GeForce GTX 1650、GeForce GTX 1660、GeForce GTX 1660 SUPER (本次主角)、GeForce GTX 1660 Ti等版本進行開箱與效能測試,進行大評測! --------------- (1) 開箱篇: (2) 效能篇: (本篇) ---------------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開箱吧!這次我們以Zotac (索泰)的全系列GTX 16家族為例,來介紹其GeForce GTX 1650、1660、1660 Super (本次主角)與1660 Ti等顯示卡。列表如下: (1)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 6GB GDDR6 (本次主角) (2)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3)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AMP Edition 6GB GDDR5 (4)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50 OC Edition 4GB GDDR5 由於GTX 16 Super版主要走的是實用路線,因此AIC板卡廠所推出來的顯示卡,大多沒有加入電競燈效設計,而是以提升效能的作法,例如OC版提供比NVIDIA官方建議的時脈還高的版本,或是採用更好的散熱設計,讓顯示卡能更冷靜!以下就來看看這些顯示卡吧! 至於在效能方面,到底這次GTX 16 Super版本實測效能快多少,我們拿了上述的顯示卡,並拿來與上一代的GTX 1060 6GB,以及其老大哥RTX 2060 6GB來做比較。 ▽表 各顯示卡規格比較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BIOS:P1.20 (08/05/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3)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 6GB GDDR6 (本次主角) (4)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AMP Edition 6GB GDDR5 (5)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50 OC Edition 4GB GDDR5 (6)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GDDR5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41.07 Beta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DX11的遊戲包含: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以及DX12的遊戲包含: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 (湯姆克蘭西:火線獵殺:絕境)、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等遊戲,來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 (2K)、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高(Maximum)畫質。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3D/VR應用程式: ●DX11遊戲: ●DX12遊戲: NVIDIA在最近一年推出了Turing架構的中高階RTX 20系列光追顯示卡,以及主流與入門級的GTX 16系列非光追顯示卡,嘗試讓先前還在使用GTX 10系列、甚至更久以前GTX 900、700系列的玩家們,趕緊升級到最新的GTX 16系列顯示卡,讓玩家在玩最新的遊戲大作時,可以獲得順暢的遊戲體驗! 而NVIDIA這次在前陣子將全系列RTX 20(包括2060、2070、2080)顯示卡全面更新到Super等級之後,這次也順道將GTX 16系列顯示卡(包括1650與1660),也提升到Super等級,全面升級到GDDR6記憶體架構,並提升部份時脈,使得GeForce GTX 16系列的整體效能表現更上一層樓! 透過上述實測GTX 1660 Super之後,可以在Full HD (1920x1080)最高畫質的表現下,都能擁有至少50fps、甚至最高將近90fps的水準,此外,由於GTX 1660 6GB以上都能支援軟體DXR功能,以執行簡單的光追效果,而這次新的GTX 1660 Super 6GB搭載GDDR6之後,效能可說是非常接近其大哥GTX 1660 Ti的水準,而建議售價卻比較便宜50美元,使得GeForce GTX 1660 Super成為最佳C/P值的中階主流顯示卡! 因此,對於現在想要升級顯示卡,不管是玩當紅3A級遊戲大作,或是想要體驗一些簡單的光追遊戲,而預算在萬元左右,那麼可以考慮直接進場GeForce GTX Super的顯示卡了,別管什麼RTX、7nm或是PCIe 4.0了,只要Full HD解析度且在最高畫質下,遊戲跑得順、玩得過癮,才是玩家們最在意的,您說是嗎? (1) 開箱篇: (2) 效能篇: (本篇)
-
NVIDIA GTX 16「超級」系列上市! 全系列Zotac GeForce GTX 1660 Super與其家族開箱測試! (開箱篇)
在顯示卡的世界中,永遠都會有新的繼任者,以更好的架構與效能,以嘗試取代上一代的產品。以NVIDIA來說,自推出了首款具備有硬體光線追蹤功能的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之後,為讓消費者感受到RTX的魅力,NVIDIA積極推廣這次的Turing架構,提供光追與DLSS等特色,與各遊戲大廠合作共同推出各式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大作,來吸引玩家們進駐新的RTX世代。 雖說當前支援DXR的遊戲數量還是為數不多,但這些遊戲表現出來的逼真效果,確實讓不少玩家趨之若鶩。然在2019年下半年,為迎戰AMD的7nm顯示卡上市,NVIDIA於7月間推出了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以更高的時脈、記憶體搭配,讓其RTX家族更加壯大! 除了在中高階的RTX顯示卡市場布局之外,NVIDIA也有針對一般主流與入門市場,推出全新的GeForce GTX 16系列,分別是GeForce GTX 1660 Ti、1660,以及1650,依序於2019年2至4月間推出,這些Turing GTX架構的全新顯示卡,主要是用來取代上世代Pascal架構的GeForce GTX 1060與1050,讓消費者能透過這些新的顯示卡,來玩最新的3A級遊戲! --------------- (1) 開箱篇: (本篇) (2) 效能篇: --------------- 就在外界納悶為什麼沒有1650 Ti這個型號之時,NVIDIA決定為GTX 16系列推出新的Super系列,於10月29日正式發表GeForce GTX 1660 Super,並預告11月22日正式開賣GeForce GTX 1650 Super。這次發表的Super系列,主要是將標準版的GDDR5升級到GDDR6,讓這些主流與入門顯示卡,也擁有更快速的記憶體頻寬,以提升遊戲整體效能表現! ▽表 全新GeForce GTX 16 系列 至於Super版與非Super版的不同,基本上1660 Super,就是將原先1660的GDDR5記憶體,改成GDDR6記憶體,同樣是配備6GB容量,但記憶體資料傳輸率從8Gbps提升到14Gbps (提升75%),GPU則維持不變:基礎/爆發時脈為1530/1785 MHz。至於TDP則是從原先120W小提升到125W,其他都沒什麼大改變。因此1660 Super的記憶體效能會比1660快很多,在遊戲中傳輸大量資料時,會有較佳的效能表現。 ▽表 全新GeForce GTX 16系列規格比較 至於1650 Super,則同樣也是將原先1650的GDDR5記憶體,改成GDDR6記憶體,配備4GB容量,但記憶體資料傳輸率從8Gbps提升到12Gbps (提升50%),此外還將GPU基礎時脈從1485MHz提升到1530MHz,爆發時脈從1665MHz提升到1725MHz,至於TDP則是從原先75W提升到100W,其他則大約相同。如此看來,1650 Super的整體效能會比1650快很明顯,能提升許多遊戲的效能表現。只是1650 Super要等到11月22日正式開賣!售價尚未公佈! ▽表 GeForce GTX 1650 SUPER與1660 SUPER規格細節 這次NVIDIA首先推出GeForce GTX 1660 Super,隨後GeForce GTX 1650 Super才上,提供更多中階與入門顯示卡的選擇,不僅提供許多功能,且在效能上也比上一代1060快更多。根據官方表示,在搭配新的GDDR6記憶體,以及新的驅動程式之下,GTX 1660 Super能提供比GTX 1060快將近50%的效能提升,而GTX 1650 Super更能比GTX 1060快將近100%的效能。因此Super系列不僅宣告GDDR6記憶體時代的來臨,也代表著效能提升更加顯著! 當然不只效能提升,這次GeForce GTX 16 Super系列,搭配其最新的驅動程式,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特色,以及像是超低延遲(Ultra Low Latency)、影像銳利化(Image Sharpening)、遊戲濾鏡(Reshade)等特效,讓您在玩遊戲過程中,也能享有更流暢的畫面與後製加工特效。以下就透過NVIDIA的簡報來看看這些新功能吧! 這次為讓大家了解GTX 1660 Super的效能,我們找來同一家顯示卡的GTX 1650/1660與1660 Ti來做開箱與效能比較。這次我們選的產品如下: (1)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 6GB GDDR6 (本次主角) (2)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3)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AMP Edition 6GB GDDR5 (4)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50 OC Edition 4GB GDDR5 下篇就來為各位進行Zotac GeForce GTX 16全系列家族開箱與效能實測囉! (1) 開箱篇: (本篇) (2) 效能篇:
-
I皮A骨?AMD Ryzen處理器走Intel散熱還搭Thunderbolt 3,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開箱評測
AMD 7nm製程產品熱潮持續發酵中,包含處理器、顯示卡和主機板都紛紛成為市場上玩家們注目的焦點,其中,在AMD X570主機板部分,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選擇主要還是主流的ATX主機,不過部分廠商還是有在針對小PC主機系統駐點,像是這次要介紹的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 (下稱ASRock X570 ITX/TB3) 主機板便是其中之一。 這片的規格走的是Mini-ITX尺寸,不過相較於一般同尺寸主機板,ASRock X570 ITX/TB3與眾不同的是它雖然支援AMD第二和第三代Ryzen處理器安裝,但在散熱器的部分卻是採用Intel的LGA 115x腳位,同時還給出Intel主機板才有的Thunderbolt 3支援,提供玩家不一樣的組機選項。 外箱上來看,ASRock X570 ITX/TB3隸屬在華擎Phantom Gaming電競產品線中,外盒上斗大「PG」字樣醒目可見,紅色斜紋設計則是和主機板的設計語言呼應,內裝的部分則是除了有主機板外,另有說明手冊和相關配件如SATA資料線兩條、ASRock WiFi 2.4/5 GHz 天線一隻和一顆M.2插槽螺絲。 在外型尺寸上來說,走Mini-ITX規格對玩家們來說想必不陌生,同時因為是X570版本,因此在處理器部分採AM4腳位,並支援AMD第二和第三代處理器,不過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次ASRock X570 ITX/TB3在散熱器的部分是採用Intel LGA 115x腳位,玩家可安裝Intel處理器專用的散熱器(如Intel原廠風扇,或是第三方的Intel專用散熱風扇),在安裝和使用上可以更加彈性些。 這裡值得注意是,處理器腳位上方因為有針對MOSFET進行的散熱片設計、加上腳位下方是X570晶片的獨立單風扇散熱組,因此,雖然支援LGA 115x腳位,不過玩家們在安裝散熱器時還是需要考量一下兩者之間的尺寸,以免風扇周圍卡到散熱模組。此外,玩家在針對ASRock X570 ITX/TB3主機板建構主機散熱系統時,因處理器MOSFET排列架構原先是針對AMD處理器所設計,但在採用Intel的LGA 115x散熱器腳位下,雖然可以提高玩家DIY組機上的彈性,安裝時也要注意兩者之間的互動是否能夠準確幫助處理器有效散熱。 I/O分布的部分,除了提供獨立的Clear CMOS鈕外,另有提供USB 3.2 Gen 1和USB 3.2 Gen 2各兩組、一組Thunderbolt 3、獨立網路埠、HDMI 2.0和DisplayPort 1.4、PS/2鍵鼠組。另外,採用Intel Wi-Fi 6 AX200(2x2)的Wi-Fi天線,使得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在一般日常使用上來說更加彈性。在音效方面則是提供五組3.5mm耳機孔,支援7.1聲道輸出,同時也支援S/PDIF數位輸出。 比較特別的是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支援Thunderbolt 3這點,該連接埠一直以來都是Intel獨佔,不過這次在AMD X570主機板上也能看到,讓玩家將可以藉由外接的方式連接獨立顯示卡或是其他擴充裝置,解放影像輸出打game、或者也能更進一步強化產品連接埠的使用彈性,有了Thunderbolt 3,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主機板整體的使用更加彈性。 看完了外在、來看看內在吧!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的內部結構可簡單略分為PCB板、I/O擋板、散熱片和一體式I/O保護蓋。 再來看看效能實測的部分,這次小編採用的處理器是AMD Ryzen 7 3700X處理器,並搭配Intel原廠風扇做散熱,同時再外加一片額外風扇做輔助,以求最穩定的效能表現,顯示卡部分則是使用高階的AMD Radeon RX 5700 XT作為測試基準。處理器部分雖然不是採用當前最高規的Ryzen 9 3900X處理器,不過Ryzen 7 3700X大抵來說表現也不差,也可作為玩家在使用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組中高階遊戲機時的參考標準。 CPU:AMD Ryzen 7 3700X VGA:AMD Radeon RX 5700 XT SSD: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 RAM: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3200 8GB x2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19.10.1 除了硬體的加持以外,ASRock也提供了幾款軟體讓玩家可以快速調整主機板的設定,像是Phantom Gaming Tuning軟體可以不必進入BIOS介面就直接調整部分硬體參數、Polychrome Sync則是可以快速調整主機板和相關硬體的燈效。 總結來說,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在外型上走低調的設計路線,尺寸規格則是小巧的Mini-ITX,然在硬體支援AMD處理器的前提下,在散熱器腳位上提供Intel LGA115x的選擇,進一步提高玩家在自組DIY電腦時的散熱彈性。 另外,在連接埠部分也有不錯的功能面,首先是具備基本HDMI和DisplayPort輸出,這點在當前的大主機板上已不常見,玩家若安裝Ryzen G系列的處理器,便可直接使用其內顯功能來建構基本效能的電競主機,之後若有需要更強勁的繪圖效能時,則是可以利用Thunderbolt 3連接埠來外接顯示卡做輸出,抑或是直接安裝顯示卡於內部的PCIe插槽,以便成為真正的高階電競主機。總之,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顛覆了一般X570主機板的設計思維,以AMD平台為主,搭配Intel散熱器設計,以及其所屬的Thunderbolt 3功能,提供高效能與絕佳的周邊擴充能力,大幅提高整體的使用彈性,是一個玩家進可攻、退可守的X570主機板選購空間。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www.asrock.com.tw
-
前瞻多媒體科技實驗室全面啟動,技嘉科技與亞東技術學院合作無間創造雙贏,為培育電競人才鋪路
近年來電競(eSport)產業發展蓬勃,在正式納入體育項目之後,許多大專院校也積極與相關的軟硬體廠商合作,攜手建立各項產學聯盟和設立相關課程。其中新北市的亞東技術學院也於今(108)年度加入電競產學聯盟《星光計劃》,希望能夠讓學生提早與業界接軌,除了能夠大幅累積經驗外,更能讓學生在畢業之後進入社會職場,發揮人才搶手的即戰力。 為了達成產學合作攜手並進的雙贏目標,亞東技術學院也在日前和技嘉科技共同合作打造出「前瞻多媒體科技實驗室」,希望能夠將電子競技、網路遊戲設計等多媒體應用,與AI(人工智慧)影像辨識、AR/VR(虛擬實境/增廣實境)、未來5G超高速網路影音通訊技術等特色一同結合,並規劃成一系列跨領域學程,使得學生能夠在進入職場前就提早習得電競產業的所需相關技能,不僅讓未來就業的路途更加平順,而且具備專業技能也讓職場競爭力更有保障。 這次就讓大家隨著PCDIY!的腳步,一同前往亞東技術學院來一探前瞻多媒體科技實驗室的風貌,除了有幸能訪問到亞東技術學院校長 黃茂全教授外,也同時參與了當天的亞東盃《鐵拳7》格鬥遊戲爭霸體驗活動,Let's Go! GIGABYTE(技嘉科技)近年來可以說是十分不遺餘力的積極協助各校園電競的推廣與培育,在這次的合作中,也為亞東技術學院提供了旗下電競品牌AORUS全方位且強大的電腦硬體設備,希望能夠為學生打造一個完善的學習環境、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能全面性的激發學生的潛力。而且不僅只是硬體上的全力支援,更是配合亞東技術學院的課程需要與學生學習需求,一同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協助推廣該校通訊工程系所設立的電競跨領域課程,算是盡力做到軟、硬體上面的全力協助,這也代表了技嘉科技在這塊領域的無私付出。 很高興在活動現場中可以與亞東技術學院校長 黃茂全教授聊聊學校如何將電競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內容中,黃茂全校長表示:學校給予學生在學習上的正確觀念,電競不只是打電動,更需要培育能夠設計遊戲的英才,雖然本校的通訊工程系早已提供程式設計相關的課程給學生選擇,但整個產業環境是不停在轉變的,學校勢必要因應變化來調適教育方針以增加競爭力,這部分能夠有機會與國際知名的技嘉科技一同合作來創造更大的發展性是對學校很大的幫助,也多虧了技嘉科技在業界的龍頭聲望,讓亞東技術學院有機會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去觀摩其他廠商和學校的成功案例,將看到的、聽到的去蕪存菁,化為學生的實際實力,這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環。 黃校長更進一步表示,技職學生最重要的目標是:「學到技術,找到職業」,電競產業是一個快速興起且量體十分龐大的產業,這也就創造出許多工作機會能夠讓未來畢業的學子加入。而本校的通訊工程系也將不再僅侷限於「通訊」領域,未來也將會著重於遊戲軟體方面的人才培育,畢竟比起鑽研於攻略遊戲,製作遊戲這一區塊相對會困難許多,如果要打下厚實的基礎,學生必須於在學時就努力學習如遊戲企劃、美術及程式設計等基本能力,等到未來畢業之後,除了製作電腦遊戲,還能投入手機遊戲、設計展場或博物館互動式裝置、製作動畫、會場光雕等領域去發展,將來的職場工作才能夠有更多元的選擇機會。 在上午的實驗室正式啟用典禮後,下午的熱鬧氣氛也十分濃厚,為了讓學生更直接的體驗電競帶來的實體震撼,亞東技術學院也和姊妹校豫章工商共同舉辦一場激烈的《鐵拳7》格鬥遊戲體驗賽,技嘉科技也特別邀請知名實況主貝莉莓和基隆東一同前來為活動主持並擔任賽評炒熱現場氣氛,藉由技嘉科技在這塊領域的豐富經驗,率先開啟學生對於電競領域的入門體驗。 最近大家應該可以常看到台灣各大校園不再只是為了培育電競選手而開設各式各樣的選修課程,而是認真思考未來的趨勢。畢竟電競是一個具備多面向的產業:要有玩家玩遊戲之前、就必須要有創作者設計遊戲,有了遊戲和玩家、背後更需要穩固且高速的網路通訊來即時傳遞遊戲中的精彩畫面給觀眾觀看,這是一個產業鏈,如何做到產學合作、教學相長,除了學校本身提供的多樣化課程外,透過產業端的支援與配合,更是未來打造合適人才的雙贏之路。 亞東技術學院通訊工程系這次跨足電競領域,不僅為系上多媒體組建立了富具特色的實驗室,更放眼未來將會結合AI(人工智慧)影像辨識、AR/VR(虛擬實境/增廣實境),和5G超高速網路影音通訊技術,開發領先業界的課程,讓學生能比其他人更早成功就業。另一方面,也藉著技嘉科技在硬體上的全面支援,提供了AORUS全方位且性能優越的各項硬體設備,順利啟用前瞻多媒體科技實驗室,技嘉科技更積極協助學校舉辦各種活動和推廣電競相關課程來達到軟硬合一的實質能力提升,相信不久之後的亞東技術學院可以培養出更多能為社會貢獻所學的職場新鮮人,也替社會注入一股新動能。 事實上技嘉科技在這領域上面已經走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不僅僅只是這次的亞東技術學院合作,其實默默地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精力與諸多學校一同為電競產業的發展而邁進,例如去年舉辦的校園電競同樂會,除了分享當季最夯的電競產品資訊,更邀請時下最受歡迎的實況主、賽事主持人與電競選手與學生分享其心路歷程等等,技嘉科技也期望未來能夠幫助更多的學子踏進電競這個領域,這也是身為科技龍頭廠商為社會奉獻與回饋的一種責任心與使命感。
-
學生打工錢歹賺、3萬元返校筆電選購大法:17款返校筆電介紹-2
承續上篇,接下來再為同學們介紹剩下的8款筆電給各位同學們參考,那麼廢話不多說,趕緊往下看吧。 HP Pavilion x360整體造型相當簡約,上蓋採較為樸素的噴砂處理,正中間搭配鍍鉻經典圓形HP商標裝飾,增加品牌辨識度。顏色有兩種選擇,分別為冰曜銀,以及這次入手的冰瓷金,整體偏冷色調,猶如冰山美人般的沉穩風格。其尺寸(長x寬x高)為324 x 222.9 x 19.7(mm),重量為1.59Kg,非常方便攜帶出門使用,不論是平日上課筆記,還是課後處理功課都很適合。 將筆電翻開後會發現,正如其「x360」之名,為筆電加平板2合1設計,螢幕可360度翻轉,支援HP多點觸控,反應相當靈敏,可額外選購HP手寫筆使用,方便學生課堂即時筆記、繪圖上色,或是簡報註解等各種角度使用。螢幕本體採用14吋Full HD IPS廣視角面板,搭配三面窄邊框設計,螢幕占比高達80.9%,外觀視覺和圖像色彩表現都相當令人驚豔。 接著瞧瞧C面,整體採用鋁合金一體成形結構,正上方的3D 立體幾何圖紋網孔內部為兩組B&O Play立體聲喇叭,並具備HP Audio Boost認證,提供身歷其境的震撼音效,聲音表現相當悅耳。 鍵盤採用廣受好評的孤島式設計,按鍵配置相當整齊,搭載白色背光功能,即使在昏暗的教室內都能清楚辨識字體。實際試用了一下,整體手感相當輕快舒適,聲音相當安靜,用來一般文書處理非常有效率。接著再試一下觸控板,玻璃材質的觸感相當滑順,可用面積也恰恰好,游標移動和手勢辨識都相當精準。此外在鍵盤右下角設有一組指紋辨識感應器,方便快速解鎖登入,且能加強安全保障。 效能方面,這次入手的版本搭載Intel i7-8565U四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 PCIe固態硬碟、1TB機械硬碟,以及Nvidia GeForce MX250獨立顯示卡,整體效能相當足夠應付一般文書使用,或是簡單的照片編修、影片剪輯。電池續航力表現也相當有誠意,經PCMark模擬一般使用,充滿電後最多可長達8小時,除此之外,還支援45分鐘快充50%電力技術,全天候課堂使用和課後休閒皆輕鬆勝任。 接著分析一下擴充能力,內部硬體升級能力相當多元,首先是記憶體,提供了兩組DDR4-SODIMM插槽,最大可支援32GB (16GBx2)雙通道,再來是儲存裝置,提供一組M.2 2280 PCIe插槽,以及一組2.5吋SATA硬碟槽,最高可升級至2TB(M.2 SSD)和4TB(2.5吋 SSD)海量存取空間。而外接周邊連接埠提供了兩組USB 3.1 Type-A、一組USB Type-C、一組HDMI 1.4影音輸出。 價格方面,目前HP Pavilion x360基本規格搭載Intel i5-8265U、4GB記憶體、256GB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MX130獨立顯示卡,要價26,900元,並提供2年台灣保固。如果預算充足的話,也可以考慮升級成這次入手的i7版本,或是以i5版本再加購記憶體或是2.5吋硬碟稍微升級一下容量。 Lenovo ThinkBook 13s跳脫了Think商務系列以往較為嚴肅的全黑造型,改採用礦物灰鋁質機身,整體造型相當簡約樸實。其尺寸(長x寬x高)為307.6 x 216.4x 15.9(mm),重量為1.4Kg,相當適合學生日常攜帶出門,能夠在課堂中即時記錄筆記,或是課後處理文書報告等使用。 打開筆電後特別看到視訊鏡頭,這次採用了ThinkShutter實體鏡頭蓋,不必再像以前一樣利用貼紙蓋住鏡頭,能夠更有效保護個人隱私。螢幕部分,13.3吋Full HD IPS面板,左右兩側為5.5mm超窄邊框,搭載DOLBY VISION HDR技術,畫面相當漂亮。而螢幕轉軸特別使用了鋅合金材質,相當堅固耐用,且能180度開闔,不論是上課或是休閒時各種姿勢,都能輕鬆觀看螢幕畫面。 鍵盤部分,雖然少了ThinkPad所擁有的TrackPoint小紅點,但依舊承襲了Think系列對打字舒適度的堅持,整體觸感相當棒。鍵盤右上方則設有一組整合指紋辨識的電源按鈕,待機時輕觸0.5秒即可解鎖登入。觸控板雖然尺寸有點小,但意外地完全不影響使用,表面為玻璃材質,操作起來相當滑順精準。 這次測試的版本搭載Intel i5-8265U四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512GB PCIe固態硬碟,效能相當足夠應付一般文書使用,或是簡單的照片編修、影片剪輯,尤其多虧了M.2 PCIe固態硬碟和第八代i5四核心處理器的關係,能夠有效增快讀取檔案的速度。電池續航力表現也相當優越,經過PCMark模擬辦公使用情境測試,單靠電池的電力可超過10小時,也就是說,若是單純進行文書處理的話,從早八上課到下午六點下課,幾乎不用充電。 不過在遊戲方面的話,由於這次借測的版本並未無獨立顯示卡,僅靠處理器內建UHD620整合顯示晶片的原因,如果想要推動一些3A大作,想必是力不從心,但若是遊玩一些簡單小品遊戲的話倒是沒有問題,因此這次稍微嘗試了一下廣受眾多玩家喜愛的《Minecraft》,在FHD全螢幕的情況下還算順暢,平均都能保持在50FPS左右。 再來看一下擴充能力,ThinkBook 13s所使用的記憶體規格為DDR4-2400 SODIMM,固態硬碟為M.2 2280 PCIe,由於沒有多餘的空槽,必須先將原廠安裝的零件卸下後才能升級,容量最高可支援16GB記憶體、1TB固態硬碟。而兩側的IO連接埠提供了一組DC電源頭、兩組USB 3.1 Type-A、一組Type-C、一組HDMI 1.4b輸出,以及一組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 價格上來說,目前官網販售有三種選擇,差別主要是處理器等級和固態硬碟容量大小,從基本i5搭配8GB記憶體、256GB固態硬碟的建議售價為28,900元,優惠折扣最低只要23,900元,基本提供一年免費保固,也可依個人需求再另外加購延長保固年限。 Lenovo Legion Y545外觀上承襲了近三代Y系列電競筆電的設計巧思,主體顏色採硬派路線的鋼鐵灰,在上蓋中央鑲入斗大的Legion白色Y字商標,開機後會微微亮光,凸顯其品牌辨識度。其尺寸(長x寬x高)為361.1 x 266.7x 26.6 (mm),重量為2.3Kg,稍微不便於攜帶,較適合固定放在宿舍使用,進而取代桌上型電腦的角色。 再來打開螢幕,會發現這次Y545採用三面窄邊框設計,為15.6吋Full HD IPS面板,除了畫面顏色鮮豔,更提供144Hz高更新率,相當適合課後休閒娛樂使用。但可惜的是視訊鏡頭仍然是在螢幕下方,若是進行視訊聊天時,容易照到鼻孔,以至於拍攝畫面比較不雅。如真的有視訊需求,而又在意形象的同學,建議另外選購鏡頭,效果會好一些。 緊接著看一下鍵盤部分,這次延續前代的鍵盤布局設計,在不犧牲數字鍵的情況下,將方向鍵加大,以便遊戲玩家操控方向,但如果是一般文書使用的話,則必須稍微熟悉一下按鍵位置。整體打字觸感相當舒適,鍵程為1.7 mm,按鍵反應速度相當快,支援N-Key全鍵不衝突,一旦習慣了配置後,不論是打字還是遊戲都能夠輕鬆自如。 既然是注重於遊戲使用的筆電,那想必效能一定是比一般文書筆電來的強悍許多,這次借側的版本搭載Intel 第九代 i7-9750H 六核心高效能處理器、16GB記憶體、512GB固態硬碟、2TB大容量機械硬碟,以及支援光線追蹤技術的Nvidia RTX 2060,測試結果非常能夠媲美電競桌機的表現,相當適合需要重度使用效能的學生,比如像工業、建築、3D模型等設計相關科系幾乎都適用。 對於Y545,這一台稱職的電競筆電,多虧搭載了性能卓越的Nvidia RTX 2060,以及Intel第九代i7高效能處理器,想要遊玩市面上大多數的3A大作並非一大難題。這次分別測試了《古墓奇兵:暗影》、《刺客教條:奧德賽》、《極地戰壕:破曉》,三款遊戲,設定為高畫質模式,都能順暢保持在60FPS以上。 擴充能力更是相當豐富,Y545最大可支援32GB (16GBx2) DDR4-2666 SODIMM記憶體,2TB M.2 2280 PCIe固態硬碟,以及一顆2TB 2.5吋SATA硬碟。而筆電周圍的IO連接埠也是相當大方,提供USB 3.1 Type-A、一組Gigabit有線網路、一組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更能夠透過USB-C、HDMI2.0、DisplayPort 1.4,同時連接三組螢幕輸出。 價格來說,目前Y545的選擇相當多樣,台灣官網提供原廠客製化服務,除了這次測試的較為高價的i7配RTX 2060版本,另外還有搭載第九代i5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 PCIe固態硬碟、GTX1650顯示卡,以及FHD 60Hz IPS面板,售價為34990起,基本提供1年免費保固,可另外加購延長服務。 Surface Go為Microsoft變形平板筆電系列中,尺寸最為便利攜帶的款式,整體造型大致上和Surface 3相同,背面為類金屬材質,搭配鍍鉻的經典視窗圖騰,增加品牌辨識度。上方中央為主鏡頭800萬畫素,方便學生拍照記錄上課內容。而前鏡頭為500萬畫素,支援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可取代密碼登入電腦桌面超便利。本體大小(長x寬x高)為175 x 245 x 8.5(mm),重量相當輕盈,為522g,相當適合一般學生隨身攜帶,即時記錄上課筆記,或是上網搜集資料等輕度使用。 螢幕更是巧妙繼承了Surface系列的傳統,搭載10吋3:2 PixelSence面板,解析度為1800 x 1200,不只圖像清晰且色彩鮮艷,更支援多點觸控,若是再搭配選購的Surface手寫筆,能夠讓學生更直覺的書寫筆記,或是隨心所欲的繪圖創作。 再來看到鍵盤部分,Surface Go除了直接在平板上輸入文字之外,可額外選購鍵盤保護套,除了本次測試的黑色,另外還提供酒紅色、白金色,以及Alcantara材質的鈷藍色。實際試打了一下,由於尺寸和厚度的限制,與一般筆電相比,稍微犧牲了些許觸感回饋,不過打字的準確度還算可以接受的範圍,只是需要時間適應按鍵大小。而觸控板則是令人讚嘆不已,既面積大又操作滑順且精準。 再來看一下效能,Surface Go這次搭載了Intel Pentium Gold 4415Y雙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128GB固態硬碟,整體表現來說,比較適合輕度使用,建議不要同時開啟太多程式,網頁瀏覽速度還算順暢,若是以Google Chrome瀏覽器播放1080p高畫質Youtube影片都沒問題。再來以PCMark10模擬辦公使用測試電池續航力,充飽電大約能夠使用7小時半左右,以一般學生日常使用來說,要撐過一整天課程是沒問題的。 而遊戲部分,雖然並非Surface Go所主打的用途,但基於實驗精神及好奇心,這次稍微試玩一下《Minecraft》,預設全螢幕遊戲,精緻畫質,在載入地圖的瞬間會稍微卡頓,但如果將畫質下調至順暢時,畫面變的流暢許多,整體來說,還算能夠正常遊玩一些簡單的小品遊戲或網頁遊戲,但畢竟產品定位的關係,因此無可厚非。 考量到機身設計相當輕薄的緣故,犧牲了一些擴充能力,選購前必須注意的一點是,確認自己所需要的記憶體和硬碟容量,一旦購入後無法再進行升級。而機身連接埠的部分,這次Surface Go除了能夠利用自家專屬的磁力接頭充電以外,更提供USB Type-C連接孔,能夠整合影像輸出、資料傳輸,以及PD快速充電功能,另外還有一組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和一組MicroSD記憶卡插槽。 價格部分,若以Surface Go單機來看,基本4GB記憶體、64GB eMMC 儲存容量的市場行情為13,000元左右,而8GB記憶體、128GB固態硬碟的行情價17,500元上下,另外還有優惠活動,原價3490元的黑色鍵盤保護套、Surface手寫筆,若搭配主機一同購買的話,還能享有加購折扣。 Microsoft Surface Laptop 2延續了前代的外觀設計,採用一體成形陽極處理鋁合金機身,並提供酒紅色、白金色、鈷藍色以及黑色四種選擇,這次借測版本為黑色,上蓋印有鍍鉻的經典視窗圖騰,增加品牌辨識度。其尺寸(長x寬x高)為308.1 x 223.27 x 14.48(mm),重量為1.25Kg,拿在手裡相當容易吸引目光注意。 再來開機看一下螢幕,這次Surface Laptop 2採用13.5吋Pixel Sense 3:2面板、解析度為2256 x 1504,圖像相當清晰,顏色也相當鮮豔,螢幕表面為Corning Gorilla Glass 3(康寧第三代大猩猩玻璃),相當耐刮。更支援10點觸控,除了直接手指操作以外,可搭配額外選購的Surface Pen和Surface Dial,方便創作者直接在螢幕上繪圖或是即時手寫筆記。再往上看一下視訊鏡頭,為720p HD畫質,支援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方便使用者快速解鎖登入。 看完了出色的視覺效果,那聽覺上表現又如何呢?Surface Laptop 2和前代相同,內建Omnisonic喇叭,更支援 Dolby Audio Premium音效增強技術,實際打開Youtube播放音樂,無論音量還是音質都相當棒,聲音既清晰又宏亮。 再來看一下鍵盤部分,鍵盤邊框和手腕倚靠的表面採用Alcantara人造麂皮材質,觸感相當柔順,既美觀又舒適。實際試打一下鍵盤,其按鍵配置相當容易熟悉,Fn鍵能夠快速切換F1~F12的按鍵功能,按鍵回饋恰恰好,手感相當順手輕快。再來試一下觸控版,不論是游標或手勢的靈敏度、精準度,以及表面觸感表現都非常優異,操作相當方便。 再來稍微測試一下效能,這次入手的版本搭載Intel第八代i5-8250U四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固態硬碟,就整體表現來說,多虧固態硬碟的超高傳輸速度,有效縮短系統和程式載入檔案的時間,進而提升生產力。而電池部分,經過PCMark模擬辦公使用測試後的結果為8小時左右,一般使用的話足夠應付日間上課使用。 至於擴充能力部分相當可惜,因記憶體和固態硬碟直接焊接在主機板上的緣故,升級彈性較低,建議購買前至少挑選256GB儲存空間的版本,再搭配免費雲端空間輔助,以免內建固態硬碟的容量太滿,導致效能降低的問題。而周邊連接埠的部分,僅提供一組USB Type-A、一組Mini DisplayPort、一組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以及自家專用的Surface Connect連接埠,亦可選購Surface擴充座,能夠增添四組USB Type-A、兩組Mini DP、一組Gigabit有線網路,更能夠同時為筆電充電。 最後來看一下市場行情價格,目前基本配備為i5、8GB記憶體、128GB固態硬碟,並提供一年免費保固,要價31,888,若是預算充足的話,也可以考慮再多加1萬元,將儲存容量升級至256GB,預留一些空間安裝程式使用。 MSI GF63有別於一般入門級電競筆電機種,螢幕上蓋採用了髮絲紋處理鋁合金材質,再以紅色微星龍盾商標點綴,加強品牌辨識度,整體機身顏色為電競黑紅雙色。其尺寸(長x寬x高)為359 x 254 x 21.7 (mm),重量為1.86Kg,以電競筆電來說相當輕巧。 螢幕方面採用15.6吋Full HD IPS等級防眩光面板,搭配兩側窄邊框設計,和過去入門機種相比之下,不只外觀視覺比較低調,圖像和色彩表現也相當出色。除此之外,螢幕轉軸阻尼也比以往來得順暢許多,只要單手就能將筆電掀開。螢幕上方設有一組720p HD視訊鏡頭,適合Discord或是Line之類的社群軟體聊天使用。 鍵盤部分依舊採用經典電競紅色背光天面印刷按鍵,實際試打一下會發覺,整體手感比起過去GF62所搭載的SteelSeries鍵盤來得短促,聲音也相當安靜,若是拿來一般文書使用的話非常省力且輕快。除此之外,這次改採用玻璃材質觸控板,使得手指操作無比流暢,不論是游標移動還是手勢辨認的精準度相當高。 經過幾天實際使用過後,和大家分享一下體驗心得,整體來說,GF63靠著Intel高效能處理器,以及Nvidia GeForce GTX電競顯示卡所提供的優越性能,不論是多工處理效率還是程式即時反應,都比一般省電型處理器快上2~30%,即使是偏重度使用也不成問題。電池續航力部分,利用PCMark模擬一般使用情境,充滿電的測試結果為5小時出頭,以效能取向類型筆電來說,還算可以接受範圍,若真要出門使用的話,務必連同充電器一起帶著,以備不時之需。 而遊戲表現方面,GF63最高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獨立顯示卡,其3D圖形運算效能足夠應付大多數的多人連線對戰遊戲,如《英雄聯盟》、《鬥陣特攻》、《要塞英雄》等知名遊戲,方便讓學生在課後能夠和同學交流和培養團隊默契。 至於擴充能力方面,微星也盡可能的最大化GF63的內部硬體升級空間,記憶體提供兩組DDR4 SODIMM插槽,最大可支援32GB(16GBx2),儲存配置為一組M.2 2280(2280(支援SATA或PCIe),以及一組2.5吋SATA硬碟槽,最高分別可升級至2TB和4TB固態硬碟。外部連接埠部分,提供三組USB 3.1 Type-A、一組USB-C(-C(只支援資料傳輸)、HDMI影音輸出、Gigabit有線網路孔,以及兩組3.5 mm音訊輸入與輸出,使用相當方便。 最後看一下目前的市場行情,MSI GF63基本搭載Intel i5-9300H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512GB PCIe SSD,以及Nvidia GTX 1050Ti 獨立顯示卡,並享有2年原廠保固,價格為31,900元。另外還有i7-9750H的版本可以選擇,最高搭載Nvidia GTX 1650顯示卡,能夠大幅提升多工和圖像處理的效率,價位落在3萬4至3萬6不等。 MSI PS42外觀設計和自家電競筆電系列大相逕庭,改走簡約時尚路線,鋁合金上蓋採用直條髮絲紋處理,再印上微星龍盾標誌做裝飾,增加品牌辨識度,機身顏色目前有兩種選擇,分別為限量的石墨灰以及本次介紹的經典銀。其尺寸(長x寬x高)為322 x 222 x 15.9 (mm),重量為1.18Kg,相當適合學生攜帶出門上課使用。 接著打開筆電來瞧瞧,螢幕採用14吋Full HD IPS等級防眩光面板,搭配三面5.7mm極窄邊框,螢幕占比高達80%,更支援自家True Color技術,增強圖像清晰度和色彩表現,並且螢幕可180度開闔,適合各種使用情境。但可惜的是視訊鏡頭位於螢幕下方,拍攝角度稍微不太雅觀,如果會介意形象的同學,建議另外選購外接鏡頭,效果會好一些。 再來往下看C面,上方為其Cooler Boost 3的散熱進氣孔,正中間為電源開關,鍵盤採用孤島式設計,按鍵排列相當整齊乾淨,稍微試打了一下,按鍵行程偏淺,打字相當省力且輕快。至於觸控板呢,游標移動和手勢辨識都相當流暢精準,左上角更設有一組指紋辨識感應器,方便快速解鎖登入系統。 經過實際使用了一陣子後,和大家分享一下體驗心得,整體性能來說,多虧內部硬體的完美組合,以及MSI獨家Cooler Boost 3散熱技術的酷冷加持,不只能夠勝任一般文書、上網瀏覽使用,更可用於簡易影音剪輯或是遊玩一些小品遊戲。 至於擴充能力方面,PS42內部提供一組DDR4 SODIMM記憶體插槽,最大可支援單條16GB。而儲存裝置為一組M.2 2280 PCIe / SATA複合式插槽,最多可升級至2TB大容量固態硬碟。外接連接埠非常齊全,兩側共提供了兩組USB 3.1 Type-A、兩組USB-C、一組SD記憶卡插槽,以及一組HDMI 1.4a影音輸出,和3.5mm複合式音源插孔,足以滿足大多數學生上課使用。 最後來看一下目前市場行情,基本搭載Intel i5-8265U四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以及512GB PCIe固態硬碟,原廠提供2年免費保固,要價29,900元。倘若預算足夠的話,亦再加4千元,將處理器升級成i7-8565U,提升多工處理效率,抑或是選擇擴充記憶體和固態硬碟容量,增添儲存空間來安裝應用程式和是存取常用資料。 Razer Blade Stealth 13 2018整體設計和大哥Blade 15相近,全機身為CNC一體成形的鋁合金材質,其深邃的霧黑色更經過陽極處理,大幅提升耐用度,而特別不同的是,正如其名「Stealth」,位於上蓋中央的Razer商標改採黑色,而非經典的亮綠色設計,更添低調質感。其尺寸(長x寬x高)為304.6 x 210 x 14.8(mm),重量為1.31Kg,拿在手裡相當輕巧,適合隨身攜帶出門使用。 打開筆電來看一下螢幕,這次採用4.9mm極窄邊框設計,搭載13.3吋IPS面板,解析度為Full HD (1920x1080),支援100% sRGB廣色域,再經過Razer自家精心調校,整體色彩表現相當漂亮,相當適合美術相關科系的同學選擇。再往上看一下視訊鏡頭,支援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功能,讓使用者不需輸入密碼即可解鎖登入。 鍵盤部分支援自家 Razer Chroma RGB燈效,可利用預先安裝的Razer Synapse公用程式,依照個人風格喜好自訂顏色和效果組合。實際試打了一下,其鍵程極短、聲音非常安靜、段落感相當明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鍵盤布局有些特別,尤其是左下角的加大方向鍵,位於「Shift」和「?」標點符號鍵中間,需要一點時間去熟悉按鍵位置。再來試一下觸控板,玻璃材質的整體觸感相當滑順,搭配Microsoft精準觸控板驅動程式的優化,游標滑動和手勢辨識都相當準確。 而鍵盤兩邊搭載了四組向上投射的立體聲喇叭,並內建智慧型擴大器,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讓聲音能夠更加清晰乾淨。另外還支援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技術,讓聲音層次感更加飽滿,營造出逼真的聽覺體驗。 效能表現方面,這一代的Razer Blade Stealth搭載了Intel 第八代i7-8565U省電型處理器、16GB記憶體、256GB PCIe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MX150-4GD5獨立顯示卡,以輕薄筆電來說規格相當頂級,電池續航力利用PCMark實測為7小時,基本日常使用沒問題,連接埠方面更支援Thunderbolt 3,可連接自家Razer Core X系列顯示卡外接盒,增強圖形運算能力,出門在學校處理文書報告,回到家後插上外接顯示卡,即可享受高畫質遊戲體驗。 但如果出門在外想要稍微休閒一下怎麼辦呢?同學們別擔心,經過一番實測證實,筆電內建的Nvidia GeForce MX150,效能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線上對戰遊戲,如《英雄聯盟》、《鬥陣特攻》、《要塞英雄》等知名遊戲,如果功課告一段落,想要玩遊戲放鬆一下,絕對沒問題。 而擴充功能的部分,除內建的處理器和顯示卡之外,記憶體也是焊接在主機板上,無法自由升級,唯一能夠拆換的是內建的固態硬碟,採用M.2 2280 PCIe插槽,最大能夠支援到2TB容量,拆裝方式也相當簡單,只需要將底蓋的10顆T5螺絲卸下之後即可,方便日後增大容量,或是清潔風扇。周邊連接埠的部分,提供了兩組USB 3.1 Type-A、兩組Type-C,其中一組為Thunderbolt 3,兩組皆支援電源輸入,另外還有一組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 在價格方面,目前Razer Blade Stealth 2018正逢硬體規格升級改版的緣故,各大商場都祭出優惠促銷,例如這次測試的i7、16GB記憶體、MX150獨顯版本,從原價54,490元,直接殺到39,990元優惠價,狂降14,500。如果預算有限的同學也別擔心,另外還有8GB記憶體、內顯UHD 620的款式,折扣後的價格為36,990元,不妨可以考慮一下。 以上就是這次9家廠商所提供的17款筆電之快速介紹,相信同學們在選購前都已達到初步了解,想必有找到心目中理想的款式吧!要是沒有的話也沒關係,接下來即將為各位推薦幾款筆電給各位讀者參考。不代表未在名單內的款式不值得考慮,畢竟這次所有廠商送來的機種都是一時之選,各有其優缺點。推薦的標準主要會以全方位的選擇「編輯推薦」,以及性能和價格比例取得平衡的「最佳CP值」。 由Lenovo所推出的ThinkBook 13s其外觀跳脫了Think商務系列以往較為嚴肅的全黑造型,改採用礦物灰鋁質機身,大幅提升整體質感。 另外,它在尺寸、重量,和內部硬體配置,三者取得了完美平衡,畢竟大多數同學所追求的就是效能夠用即可,而其內建硬體的完美組合正好足夠應付日常文書和一般休閒使用,並且電池續航力可長達10小時,也就是說,在學校上課使用整天幾乎不用充電。 最後,價格與性能也取得平衡,若和其他相近規格的機種相比,會發覺ThinkBook 13s起始價格相對親民許多,其基本i5版本在官網時常會有活動特惠,約略落在2萬5千元左右。更不犧牲其硬體擴充能力,其記憶體提供一組DDR4-SODIMM插槽,最大可支援16GB,而M.2 PCIe固態硬碟更能夠升級至2TB超大容量,反觀其他類似機種,通常會為了追求最輕最薄,而失去部分功能。有鑑於它全面的表現,特頒此獎。 ASUS Laptop系列的最新機種X571GT,在硬體規格上和同樣三萬元之內的其他類電競機種相比,唯有華碩特別搭載了120Hz IPS廣視角面板、Intel i5-9300H高效能處理器,以及Nvidia GTX 1650電競顯示卡,螢幕方面,其畫面特別清晰,更確保各個視角的影像顏色表現一致,內部硬體更擁有ASUS長年以來堅持的IceCool技術加持,即使長時間使用,依然能夠保持舒適涼快,提供穩定且優越的效能,特頒此獎。
-
學生打工錢歹賺、3萬元返校筆電選購大法:17款返校筆電介紹-1
在介紹完了返校筆電的選購指南和注意要點後,PCDIY!網羅了市面上9家筆電廠商,讓他們端出符合本文價格定位的筆電,這次總計共有17款筆電供大家做為購買前的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本文的價格定位還是產品選擇,都並非是要讓玩家「直接買這台就對了!」其實這次的返校筆電選購指南的目的在於提供學生或家長們在選購筆電給自己或小孩以前,可以有一個基準的參考值,了解到什麼樣的價位可以買到的筆電規格,讓自己有預期心理,不會迷迷糊糊地胡亂購買。再者,即便是本文介紹的幾款筆電型號,其廠商也會有針對該型號作多種不同的客製化規格設計,您如果自身手頭預算無論足夠與否,不妨都親自到店面或官網上詢問,勢必是可以找到傾心的筆電的。 備註:由於本次介紹的筆電數量較多,故分為上下兩篇 Asus X512FL外觀上與其他Vivobook同樣繽紛多彩,顏色有四種選擇,分別為冰河銀、星空灰、珊瑚紅、孔雀藍,這次拿到手的為銀、灰兩款。其尺寸(長x寬x高)為357.2 x 230.4 x 19.9 mm,體積與標準15吋的筆電相較之下,能夠增加桌面可用空間,而包含電池重量為1.75Kg,適合學生偶爾攜帶出門,做課堂筆記或是處理報告等一般文書使用。 X512系列搭載NanoEdge 5.7mm超窄邊框螢幕,不只呈現出無邊際的視覺效果,同時更一舉提升螢幕佔比至88%,將15吋螢幕塞進14吋機身,進而縮小體積,放在書包裡比較不占空間。採用15.6吋Full HD(1920 x 1080)TN面板,可惜並非IPS或VA廣視角面,稍微會有些許色偏問題,但就一般使用來說還是足夠的。 鍵盤部分為穩固的一體式結構設計、符合人體工學的按鍵配置,再巧妙結合全新的ErgoLift轉軸設計,使鍵盤微微向上傾斜,在增加氣流導流強化散熱的同時,也提供舒適的打字體驗。稍微試打了一下,整體打字的聲音相當安靜,回饋力較輕,即使長時間打字也不會覺得不舒服。而觸控板部分,游標及手勢的流暢度還算OK,足夠應付一般文書使用。 這次測試的版本,搭載了Intel第八代省電型處理器,分別為i5-8265U以及i7-8565U,而記憶體為4GB和8GB,主硬碟皆為1TB機械硬碟,顯示卡皆採用Nvidia MX250。由於這次借來的機種,預設安裝並非固態硬碟,而是傳統機械硬碟的緣故,整體性能都被硬碟的讀寫速度所限制住了,不論是開機、啟動、載入應用程式等,反應相對的較慢許多,畢竟考量到價格的緣故嘛!如果只是做為一般課業、上網瀏覽等簡單使用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 倘若要釋放這台筆電真正實力的話,建議同學在購入時,可加點預算順便升級固態硬碟,效能差異保證翻倍。而電池續航力的表現,利用PCMark模擬辦公文書使用情境,測試結果為6小時出頭,出外使用會建議帶著變壓器,避免上課使用到一半電力不夠。 就擴充性能來說,X512FL除了內建的記憶體容量之外,還提供一組DDR4-SO-DIMM插槽,最大可擴充16GB容量,而硬碟部分除內建的2.5吋SATA硬碟,更設有一組M.2 2280 SATA/PCIe SSD複合式插槽,能夠有效提升電腦載入檔案的反應速度。再來看一下周邊連接埠,這次提供了兩組USB 2.0 Type-A、一組USB3.0 Type-A、一組USB Type-C、一組HDMI1.4b影音輸出、一組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以及一組MicroSD記憶卡讀卡機。 最後來看一下價格,目前ASUS X512 i5-8265U單機行情約略落在24,900元左右,除了這次借測的1TB單碟版,另外還有多種選擇,比如將顯示卡降低至Nvidia MX230,硬碟改為256GB 固態硬碟加上1TB機械硬碟的組合,或是同樣顯示卡和記憶體,主要系統硬碟則改採512GB固態硬碟的版本,同學們在選購前可以自行衡量個人需求再下手。 X571GT為ASUS Laptop系列的最新款式之一,整體造型沿續了上一代F571的設計概念,上 蓋為淡淡的黑色底配上藍色金粉烤漆,官方稱之為星夜黑,中間再鑲入鍍鉻ASUS商標,增加品牌辨識度。其尺寸(長x寬x高)為359 x 248 x 21.9(mm),重量為2.1Kg,比較適合學生固定放在宿舍使用,若真要帶出門的話,建議使用後背包雙肩背較合適些。 打開筆電之後,來看一下螢幕,和攣生兄弟F571相同,採用NanoEdge 7.4mm窄邊框設計,螢幕佔比為80.2%、尺寸為15.6吋,解析度為Full HD (1920 x 1080),而特別的是這次改採120Hz更新率、並且採廣視角IPS面板,不僅讓遊戲畫面相當流暢,減少動態模糊,更能夠確保各個視角的影像顏色表現一致。 鍵盤部分,多虧了ASUS 長年以來堅持的IceCool技術,巧妙配置內部構造設計,將發熱元件置於遠離使用者的位置,再配合智慧雙風扇散熱導管和大面積出風口的出色降溫效果,可防止手腕倚靠的區域過熱,確保表面溫度維持在攝氏28~35度之間。即使長時間使用,依然能夠保持舒適涼快。再來實際試打一下鍵盤,整體來說,按鍵回饋相當輕快,聲音也相當安靜。而觸控板部分,操作也相當靈敏。 再來看一下效能,這次借測的版本搭載Intel第九代i7-9750H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512GB PCIe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GTX1650獨立顯示卡,整體性能來說相當接近入門電競桌機的表現,不論是遊戲娛樂或影片剪輯等重度使用都能輕易應付。只可惜最大的缺點是電池續航力,模擬一般輕度使用測試,結果最多提供4小時左右電力。 不過遊戲表現,以Nvidia GTX1650的實力來說,要60FPS流暢運行大多數的高畫質3A大作,比如這次測試的:《古墓奇兵:暗影》、《刺客教條:奧德賽》、《極地戰壕:破曉》三款遊戲,基本會建議將特效調至中等,以換取更順暢的遊戲體驗。但如果是一些eSport(電子競技)類型遊戲,如《英雄聯盟》、《CSGO》、《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等,都可以在高畫質模式下輕鬆運行。 再來分析一下擴充性能,X571GT的主機板上內建8GB記憶體,另外提供一組SODIMM插槽,最大可支援單支16GB記憶體。而硬碟部分,除了預先安裝的M.2 PCIe 512GB固態硬碟之外,另外在筆電盒裝中,還貼心提供了一組2.5吋SATA硬碟升級套件,方便玩家購入後增添第二顆硬碟儲存空間。再來看到周邊連接埠,右側提供了兩組USB 2.0 Type-A,和一組SD記憶卡插槽,左側則提供有線網路孔、HDMI影音輸出、USB 3.1 Type-A、USB Type-C,以及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 最後來看一下X571GT的市場行情價格,基本搭載Intel i5-9300H四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512GB固態硬碟、GTX1650顯示卡版本售價為29,900,如果預算許可的話,不妨也可以考慮往上選擇i7-9750H、8GB記憶體、256GB固態硬碟、1TB機械硬碟的版本,行情約略落在3萬6千元上下。 CJSCOPE(下稱喜傑獅) RZ-360恰好為喜傑獅12周年紀念所推出的最新款式之一,其設計理念為毋忘四大信條:「源、啟、極、藝」,上蓋採用陽極處理鋁合金材質,基底顏色為削光黑,正中心印有超精細金色獅頭標誌,搭配兩側藍色透光三段線條裝飾。其尺寸(長x寬x高)為378 x 250 x 29.5 (mm),重量為2.3Kg,比較適合固定放在宿舍使用,若真的要帶出門的話,建議搭配後背包收納。 接著打開筆電來看一下螢幕,RZ-360採用較為少見的16.1吋Full HD IPS廣視角面板,搭配三面窄邊框設計,提供144Hz高更新率、3ms高速反應時間,使得遊戲畫面格外清晰流暢,大幅減少動態模糊問題,更支援100% sRGB廣色域,色彩表現相當出色。螢幕上方內建一組720p HD視訊鏡頭,適合一般視訊聊天使用。 再來往下瞧瞧,RZ-360搭載獨家設計的「暗夜無聲消音鍵盤」,支援15色全區調色背光功能、Anti-Ghost Key全鍵不衝突,實際試打一下,按鍵回饋較無段落感,聲音確實相當安靜,打字手感非常輕快,使用的時候不再擔心吵到周遭室友。至於觸控板的表現就稍微可惜,並非使用一體式玻璃表面,而是採用ABS塑鋼材質,游標移動的靈敏度和手勢辨識速度有待加強。 至於效能表現,喜傑獅長年以來堅持「You Design, We Make!」客製化服務,這次借測的版本搭載Intel第九代i7-9700八核心桌上型高效能處理器、8GB DDR4-2666記憶體、256GB PCIe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GeForce GTX 1650獨立顯示卡,整體效能相當出色,不論文書報告、影音剪輯、遊戲休閒都算小事一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電池續航力,經PCMark模擬一般文書,測試結果為4小時半左右,攜帶出門上課使用得隨身攜帶充電器,以免電力不足。不過畢竟是高效能表現輸出,電力消耗大也是預期中。 客製化服務的好處除了提供桌機等級效能之外,更大幅優化了內部硬體擴充和自主升級能力,記憶體提供兩組SODIMM插槽,最高可支援64GB (32GBx2),儲存裝置為兩組M.2 2280 PCIe超插槽,以及一組2.5吋SATA硬碟槽,M.2固態硬碟最大可支援4TB(2TBx2),2.5吋硬碟槽則可安裝高達4TB容量的固態硬碟,選擇相當多樣化。 筆電周邊兩側的連接埠也是應有盡有,左側為兩組USB 3.1 Gen2 Type-A、一組USB 3.1 Gen2 Type-C、一組HDMI 2.0,以及一組Mini DP 1.4,不只提供高速資料傳輸,更支援雙4K螢幕輸出。而右側為一組Gigabit有線網路孔、一組USB 2.0、兩組3.5mm音訊插孔,以及一組SD記憶卡插槽,幾乎不需額外選購轉接頭,就能滿足大多數的使用情境。 而價格部分也是相當多元,以官網客製化的售價來看,若是基本搭載G5400雙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固態硬碟、GTX1650獨立顯示卡,以及Windows 10家用版作業系統,要價32990元,提供兩年原廠免費保固。如果預算足夠的話,也可以考慮將處理器升級至i5-9400六核心或是i7-9700八核心,進一步提升整體效能。 CJSCOPE SY-250GX為SY系列多媒體影音多工入門級筆電的最新款,整體結構設計和自家的RZ-360類似,不同的是上蓋改採全平面曜石削光處理,基底顏色為深銅灰,再搭配CJSCOPE商標裝飾,增加品牌辨識度。其尺寸(長x寬x高)為377 x 249 x 28 (mm),重量為2.05Kg,較不利於攜帶,若打算要帶出門的同學們,記得要選擇背起來比較省力的後背包。 SY-250 GX和前代相同,搭載15.6吋IPS防眩光面板,解析度為Full HD (1920x1080),提供178度廣視角,有效減少不同角度所造成的色偏問題。螢幕上方設有一組720p HD視訊鏡頭,方便學生課後進行視訊小組會議。 接著往下瞧瞧,這次依舊搭載廣受好評的「暗夜無聲消音鍵盤」,在教室內或夜深人靜的狀況下,也不必擔心鍵盤打字的吵雜聲音影響周遭的同學。更支援6段鍵盤背光,和一般兩段式設計更加明亮,即使在非常昏暗的環境下都能夠清楚辨識鍵盤的字體。稍微美中不足的是,觸控板採用ABS塑鋼材質,而非相當滑順的玻璃材質,但畢竟考量到價位的關係,若只是做為一般課堂筆記、上網瀏覽等簡單使用的話,還在可接受範圍。 再來分析一下效能,這次借測的版本搭載Intel第九代i5-9400六核心桌上型處理器、8GB DDR4-2666記憶體、250GB M.2 SATA固態硬碟,以及1TB機械硬碟,整體效能表現相當足以應付一般使用,甚至是學習程式設計、影音轉檔,或是搭配外接影像擷取盒進行遊戲實況都不成問題。唯一白璧微瑕的缺點為電池續航力,經過PCMark模擬一般使用情境,測試結果為5小時半,若是出門在外使用,務必連同充電器一起帶著,以備不時之需。 多虧喜傑獅長年以來堅持的客製化服務,其內部硬體擴充能力相當有誠意,處理器最高可升級i7-9700八核心處理器,記憶體為兩組DDR4-SODIMM插槽,最大支援64GB (32GBx2),儲存裝置為一組M.2 2280 SATA插槽,最大可升級至2TB,以及一組2.5吋SATA硬碟槽,可安裝高達4TB容量的固態硬碟。 筆電兩側的IO連接埠更是面面俱到,右側為一組Gigabit網路孔、一組USB 2.0、3.5mm耳機麥克風插孔,以及一組SD記憶卡插槽,左側則提供一組USB 2.0、一組USB 3.1 Type-A、一組USB 3.1 Type-C、一組HDMI 1.4a,以及現今較為少見的VGA類比視訊輸出,不論是外接隨身碟備份作業、讀取記憶卡中的照片,還是上課簡報連接投影機,都能一次搞定,不必透過轉接。 最後來看一下價位,官網提供的客製化選項相當多樣,如果只是單純文書使用,可選擇Intel Pentium G5400雙核心、8GB記憶體、250GB固態硬碟,並搭購Windows 10家用版,要價21,400元,提供基本1年免費保固。如果預算充足,可依個人需求隨意自由搭配,若想要處理器更強,可挑選i5-9400六核心或i7-8700六核十二執行緒,抑或是擴充記憶體容量和儲存空間。 Inspiron 13-5390的外觀承襲了DELL近年來的簡約時尚風格,全機身採用較為樸素的噴砂處理表面,鋁合金上蓋正中間搭配DELL商標裝飾,提升品牌辨識度。目前台灣提供兩種顏色選擇,分別為流光銀(Platinum Silver),以及這次入手的冷光紫(Iced Lilac),整體色調偏中性,不論男生女生都很適合。其尺寸(長x寬x高)為307.6 x 204.7 x 16.8(mm),重量為1.18Kg,較利於攜帶出門上課使用。 打開筆電來看一下,在關機狀態不消耗電池的狀況下掀開,會自動點亮螢幕,省去按下電源鍵的步驟,立即迅速開機。這次搭載13.3吋Truelife面板,解析度為Full HD(1920x1080),支援NTSC 72%廣色域、178度廣視角,色彩表現和圖像清晰度都相當出色,再搭配三面極窄邊框,不只美觀,更進一步縮小機身,只可惜螢幕表面為鏡面材質,容易造成反光的問題。 再來看一下鍵盤和置腕區,和螢幕上蓋同樣採用鋁合金表面,採用80%尺寸孤島式背光鍵盤,並將電源按鍵置於鍵盤布局中的右上角,使得整體視覺看起來相當整齊一致。實際試一下手感,按鍵行程偏短,打字非常有效率且省力,其中相當貼心的是,電源鍵採防誤觸段落式設計,以免功課打到一半,不小心按到關機或休眠。再往下試一下觸控板,位置和大小都非常剛好,即使是手掌較大的男生也能操作得相當順暢,游標和手勢的靈敏度和精準度都相當不錯。 這次借測的內部硬體主要搭載了Intel第八代i5-8265U四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 PCIe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MX250獨立顯示卡,整體效能表現相當足夠應付一般使用,甚至是簡單的修圖和影片剪輯都能辦到,電池續航力表現也不錯,經過PCMark模擬一般文書使用情境,單靠電池的電力測試結果約落在7小時左右,足夠應付日間上課使用。 就一般學生來說,課後除了處理作業之外,多少會想要玩點遊戲休閒一下,以Nvidia GeForce MX250的效能來說,足以應付一般常見的線上遊戲,如《英雄聯盟》、《鬥陣特攻》、《流亡黯道》等,抑或是安裝模擬器來運行一些懷舊遊戲,絕對沒問題。 接著分析一下擴充能力,由於其內建的8GB記憶體規格為LPDDR3-2133,是直接焊接至主機板上無法升級,唯一能夠拆解的為內建的256GB固態硬碟,規格為M.2 2280 PCIe,最大容量可支援至2TB。而周邊連接埠的部分提供一組USB 3.1 Type-A、一組3.5mm複合式音源插孔、一組MicroSD記憶卡插槽、一組HDMI 1.4b,以及一組Type-C連接埠,其支援DP影音輸出、Power Delivery快速充電,和USB資料傳輸,可搭配自家DA300 Type-C多功能轉接頭,增添周邊連接能力。 最後來看一下市場行情,目前有兩種硬體規格可選,兩者皆搭載i5-8265U處理器、8GB記憶體,以及256GB固態硬碟,主要差異為有無搭載獨立顯示卡,基本價格為26,999元,並提供兩年保固。如果預算充足的話,也可以考慮再加4千元,升級成獨立顯卡版本。 DELL Inspiron 15-7590不同於上一代7580的鋁合金機身,全機改採用航太等級的鎂鋁合金,結構更加堅固許多,且能夠防止電磁波干擾,而顏色方面從較為亮眼的白金銀和瑰麗粉兩色,改為混沌黑單色,螢幕上蓋中央搭配鍍鉻DELL商標做裝飾,整體風格相當成熟穩重。其尺寸(長x寬x高)為357.56 x 238.84 x 19.90(mm),重量更比前代來的輕巧一些,為1.59 Kg,不論是在家寫課後作業,還是帶出門和同學小組討論都相當方便。 打開筆電後可以發現,這次內建了掀開筆電隨即點亮螢幕開機的功能,不僅提升系統啟動速度,更延長電源按鍵的壽命,使用相當便利。螢幕本體採用15.6吋 Full HD IPS防眩光面板,支援100% sRGB廣色域,圖樣和顏色表現都相當出色,再搭配三面窄邊框設計,兩側寬度為6.7mm,螢幕占比為84%,進而提升視覺效果。螢幕正上方內建720p HD視訊鏡頭,適合學生線上與同學聊天使用。 再來往下看一下鍵盤,不同於前代的80%鍵盤配置,這次改為全尺寸孤島式白色背光鍵盤,並將電源鍵整合至鍵盤布局右上角,搭配防誤觸段落式設計,使得整體視覺效果相當整潔。實際測試一下手感,整體按鍵回饋較無段落感,聲音相當安靜,打字手感相當輕快,對於一般文書處理來說相當有效率。再來試一下觸控板,不論游標移動或是辨認手勢,都相當流暢且精準,整體使用來說相當舒適。 效能方面,這次借測的版本搭載Intel第九代i7-9750H六核心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512GB PCIe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GeForce GTX 1650獨立顯示卡,和前代相比整體效能差距相當可觀,不論是影音剪輯或是輕度3D設計等課堂作業使用都不成問題。 至於電池續航力的表現,多虧其內建97Wh大容量電池,經PCMark模擬一般使用,測試結果可長達15小時之久,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只拿來上課處理文書報告的話,可以一整天不用充電。 而遊戲體驗方面,不同於前代7580的Nvidia GeForce MX150獨立顯示卡,經過硬體規格大升級至GTX1650之後,大幅增強了圖形運算能力,若課後想要休閒一下,玩些常見的高畫質遊戲也是小事一樁。 緊接著分析一下擴充能力,在這部分不得不先佩服一下DELL的設計,在如此輕薄的機身結構中,沒想到能夠塞進這麼多東西在裡頭。首先是記憶體,提供兩組DDR4 SODIMM插槽,最大可支援至32GB(16GBx2),再來是固態硬碟,最多可安裝兩組M.2 2280 PCIe SSD,若是預算相當充足的話,最大容量可提升至4TB(2TBx2),日後升級的方案相當多元。而周邊連接埠也是一應俱全,提供三組USB3.1 Type-A、一組Micro SD記憶卡插槽、一組3.5mm複合式音源插孔、一組HDMI 2.0,以及一組Type-C多功能連接埠,支援Thunderbolt 3,提供40Gb/s超高速傳輸頻寬,可搭配顯示卡外接盒,進一步提升圖形效能。 不過極致品質和高效能的保證下,價格上相較之下難免會稍微偏高,基本搭載Intel i5-9300H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 PCIe固態硬碟、3Cell-56Wh電池,以及Nvidia GTX 1050獨立顯示卡,要價39,900元。 若是預算充足的話,可往上加5千元,將固態硬碟容量加倍至512GB,顯示卡等級提升至GTX 1650,電池容量提升至6Cell-97Wh。抑或是再往上升級至i7處理器版本,能夠選配UHD (3840 x 2160)高解析度螢幕,進一步提升圖像清晰度和色彩表現,但相對的價位會高上許多,最高規格為61,900元,同學們可在選購前稍微衡量一下需求再下手。 Gigabyte AORUS 5全機採內斂沉穩的消光黑色調,上蓋的設計概念來自現代戰鬥機兩側機翼,再搭配鍍鉻AORUS獵隼標誌凸顯其品牌形象,整體造型相當勁酷。其尺寸(長x寬x高)為359 x 252 x 23(mm),重量為2.15Kg,適合固定放在書桌上使用,若要帶去學校上課使用的話,建議利用後背包收納會比較方便攜帶。 螢幕方面採用15.6吋 LG 高品質IPS電競顯示面板,提供178度廣視角、144Hz高更新率,搭配AORUS系列窄邊框設計,不僅使得遊戲畫面相當流暢,減少動態模糊,更能夠確保各個視角的影像顏色表現一致。螢幕上方內建720p HD視訊鏡頭和陣列式麥克風,方便學生與同學視訊或語音聊天使用。 其孤島式鍵盤搭載天面印刷白底背光按鍵,支援自家AORUS FUSION RGB燈光效果,可利用筆電內建的AORUS Control Center自訂顏色和效果,整體按鍵觸感相當舒適,聲音也相當安靜,打字非常有效率且省力。觸控板採用倍受青睞的玻璃表面,游標移動和手勢辨認靈敏度都相當準確,操作相當方便。 性能方面,這次借側的版本一律採用來自世界大廠的零組件,其搭載Intel第九代i7-9750H六核心高效能處理器、三星16GB(8Gx2)雙通道記憶體、Intel 760P 512GB PCIe高速固態硬碟、1TB大容量機械硬碟,以及Nvidia GeForce GTX 1650電競顯示卡,提供穩定且極致的效能,適合工業、建築、3D模型等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使用。唯一的缺點是電池續航力,經PCMark模擬一般文書使用,測試結果為2小時半,不過畢竟是以效能取向為主打的關係,還算能夠接受的範圍。 擴充能力方面,AORUS 5內建兩組DDR4 SODIMM記憶體插槽,最大可支援32GB(16GBx2),儲存裝置部分為一組M.2 2280 SATA/PCIe SSD,以及2.5吋 SATA硬碟插槽,各別可最高升級至2TB 和4TB超大容量。而外接裝置的連接埠方面,右側提供一組USB3.1 Type-A、一組USB-C(支援DP 1.2、HDMI 1.4或USB資料傳輸),以及一組HDMI 2.0,可同時連接兩組4K螢幕輸出,左側則為一組Gigabit有線網路孔、1組USB3.1 Type-A、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和常用的SD讀卡機。 最後來看一下市場的行情,Gigabyte AORUS 5目前基本規格搭載Intel i7-9750H六核心處理器、8GB記憶體、1TB傳統硬碟、Nvidia GTX 1050獨立顯示卡,搭配原廠兩年全球保固,要價32,999元。如果預算還夠的話,也可以考慮再加個3千元顯示卡升級成GTX 1650,並將傳統硬碟更換256GB PCIe固態硬碟,整體效能保證會有大幅的提升。 HP Pavilion Gaming 15 2019整體造型延續前代,全機身採用噴砂霧面處理,基底顏色為深黑色,上蓋特別搭配電鍍綠色HP圓形標誌,官方稱之為「極光綠」,不只提升品牌辨識度,更吸引眾人目光注意。其尺寸(長x寬x高)為360 x 256 x 23.4(mm),重量為2.29Kg,和其他主流效能型筆電大致相同,比較適合學生固定放在桌上使用,若是偶爾想帶去學校上課使用的話,建議搭配後背包收納會比較方便攜帶。 接著來掀開筆電來瞧瞧螢幕,這次採用15.6吋 Full HD IPS防眩光面板,搭配新一代三面窄邊框設計,兩側寬度為5mm,螢幕占比高達82%,圖像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都表現不錯。螢幕上方內建一組720p HD視訊鏡頭和陣列式麥克風,可搭配社群軟體視訊或語音聊天使用。 接著瞧瞧C面,整體採用鋁合金一體成形結構,正上方的3D 立體幾何圖紋網孔不只造型特別,內部設有一對B&O Play立體聲喇叭,並經過HP Audio Boost調校,音效表現非同凡響。 鍵盤方面搭載綠色背光天面印刷按鍵,按鍵配置相當整齊,實際試打了一下,整體手感相當輕快舒適,按鍵反應速度十分敏捷,不論是處理文書報告還是課後打點遊戲都能夠輕鬆自如。而觸控版部分,其表面採用霧面處理,操作上會稍微不夠滑順,不過游標移動和手勢辨認靈敏度依然相當準確。 效能方面,這次入手的版本搭載Intel i7-9750H六核心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512GB PCIe固態硬碟,以及Nvidia GeForce GTX 1650電競顯示卡,整體效能非常優越,尤其多虧了重新設計的散熱系統,不僅提供更良好的空氣對流,更使得其造型更猶如肌肉跑車排氣孔般酷炫。電池續航力表現也相當優秀,經PCMark模擬文書使用,充滿電後最多可長達7小時半,除此之外,更支援HP獨家45分鐘快充50%電力技術,全天候課堂使用和課後休閒皆可輕鬆應付。 至於擴充能力方面,HP Pavilion Gaming 15 2019和前代相同,提供了完善的內部硬體升級空間,記憶體為兩組DDR4-2666 SODIMM插槽,容量最大可支援32GB(16GBx2),儲存裝置部分為一組M.2 2280 SATA/PCIe SSD,加上一組2.5吋 SATA硬碟槽,分別可升級至2TB和4TB超大容量(SSD)。 外接裝置連接埠也是和前代一樣面面俱到,左側提供一組HDMI 2.0、USB3.1 Type-A、Gigabit有線網路孔、USB Type-C(支援USB資料傳輸和DP影像輸出),以及SD記憶卡插槽,而右側為兩組USB 3.1 Type-A和3.5mm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足夠一般學生外接多螢幕簡報、傳輸資料,和連接高速有線網路等使用情境,不太需要外接轉接頭。 最後來看一下市場行情,目前基本規格搭載Intel i7-9750H六核心高效能處理器、8GB記憶體、256GB固態硬碟加上1TB大容量機械硬碟,以及Nvidia GeForce GTX 1650電競顯示卡,原廠基本提供一年免費保固,在知名電商上的優惠價為33,900元,買再送你一支8GB記憶體回去升級,10月底前購買登錄活動還有不少好康可以拿。如果預算充足的話,也可以考慮將顯示卡升級至GTX 1660Ti,大幅提升圖形運算能力,但其搭配的處理器為Intel i5-9300H四核心、8GB記憶體,以及512GB PCIe高速固態硬碟,同學們可能要斟酌一下需求再選擇適合的機種。
-
學生打工錢歹賺、3萬元返校筆電選購大法:從需求出發、再探討所得
近期天氣逐漸入秋,早晚溫度也正在慢慢轉涼,玩家們不管早上是要出門去上班還是上課,記得要注意保暖啊!尤其是學生們更是要小心謹慎。不過,雖然說天氣越發轉涼,但在筆電市場卻是打得非常火熱,在Intel陣營方面,年底時將會有一波搭載Intel第十代行動版處理器的全新筆電上陣,同時更有甚者,Intel最近開始實際推廣的「雅典娜計畫」(Athena Project)筆電,也預期將會在屆時推出;另一方面,AMD挾帶著第三代Ryzen桌上型處理器推出後的熱潮,連動開始陸續讓越來越多筆電廠商推出搭載AMD相關行動版處理器、甚至3A平台規格的筆電。雙方陣營的互相角逐,預期市場上將會在年底時,陸續登場許多搭載雙方處理器組合的筆電、電競筆電。 然而,這些全新的筆電若是Intel陣營產品動輒4萬以上,即便是AMD陣營產品可能也需耗費3、4萬元才能擁有不錯的C/P值,對於一般上班族們來說,還算是仍花得起的金額,不過對於學生們來說可就不是這麼簡單了。撇開國高中生多數如果未自己打工的話,生活花費多半來自家庭,若父母願意支援產品夠付當然另當別論,但若是自己工作打工的話,花個3、4萬元買筆電等於是要了他/她一個月(打工的話甚至可能兩個月)的薪水,荷包傷阿~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已經進入大學的學生,也有可能面對相同的困擾。 有鑑於此,PCDIY!這次特別針對返校學生推出這次的專題介紹:「返校筆電採購指南」,希望能幫助不管是國高中學生、還是大學生,甚至父母在幫孩子們購買筆電時,可以用來作為參考的依據。 那麼玩家們第一個問題一定是,學生的筆電要怎麼挑?要從那些角度去思考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跳過「追求最高數字」這個刻板印象。這裡說的最高數字指的當然就是跑分的測試數據,甚至廠商給的硬體規格數字,對於在3C圈打滾的玩家們來說,數字越高代表的效能當然也就相對的會比較高。的確,理論上來說確實如此,但對於一個平常只會買筆電來做做Office文書處理的學生來說,這樣的高數字對他其實毫無意義。 那從這邊我們就可以來探討學生使用筆電的需求層面,首先,文書工作和一般上網當然是絕對不少的,利用閒暇之餘看看Netflix、YouTube影片作影音休閒也是不在少數,甚至更有甚者,利用筆電打電動也是一大需求。不過話說到這邊,都還只能算是一般學生購買筆電後的簡單日常,但也別忘了,有些學生購買筆電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課業所需,這邊所指的課業不單單只是單純的文書處理,而是需要使用到影音處理、圖片編輯等程序的過程,例如使用Adobe系列品如Lightroom、Phoshop等等進行後製,又或者使用Illustrator進行美工編輯等等,如果是高中、大學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使用筆電來做這些作業可說是日常。 總結上述的簡單需求,對於學生們來說,購買筆電所追求的目的並不是要獲得最高的效能,而是在能用的前提下,做對於自己的需求最大的付出。這也是為什麼本文在前言時就挑明年底的新筆電不適合學生們的原因,無庸置疑,那些新筆電絕對可說是最強效能表現的代表,但對於學生們來說,現在這個時間點市場上的筆電們才會是學生們購買的重點選擇,而最大的原因在於經濟預算。 說到底,對於一個經濟來源多數時候可能需要靠自己的學生來說,購買筆電以前最大的考量因素絕對還是在經濟上,也就是筆電現實面的價值。不過必須說,筆電這東西當然是要能夠在可接受的價格內找到最合使用需求的產品,不過市面上目前市場趨勢的緣故,針對學生族群推出的筆電其實產品數目並不多,因此,本文這裡將針對內文以及後續介紹的筆電單品們做價格帶的區隔,這裡將分為兩個級別。 首先第一個價位是台幣25,000元,這個價位帶內的筆電主要都是以有簡單文書、輕薄需求的玩家做為主要目標客群,因此,即便硬體不是市場上最高規格,但就單純的使用層面和需求來說,對於學生們來說已是堪用。 至於數字的定位,主要是以目前勞基法定義的最低時薪23,100元做為參考,取一個整數方便判定,當然玩家們實際購買時可能會碰到上下正負的價格變動,但主要還是會以這個價位帶作為主要參考依據。25,000元的薪資雖然是針對一般上班族的薪水,但對於學生們來說,即便是以每日打工4~8小時、時薪150來換算的話,約莫兩個月的時間也是能換得一台這樣價位的筆電,算是可接受的範圍了。 現階段在各大手機廠都無不在推動高階平板取代一般筆電工作的前提下,包含蘋果或三星目前都在推動針對平板轉換成筆電的服務,前者是新推出的iPadOS系統、後者則是其Dex功能,其實平板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取代筆電做部分作業。Chromebook其實也是相當類似的道理,作為現階段多數人都使用Chrome作為主要網路瀏覽器的前提下,它將該瀏覽器作為主要作業系統核心的情況下,若學生們能夠接受線上作業的話,Chromebook確實也是可最為考量的一點之一。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25,000元的價位在台灣的筆電市場來說,已經是非常緊繃的價格帶,再往下的話幾乎就要直接碰到Chromebook或是平板的市場了(當然平板也是有破兩三萬的啦!),包含像是剛剛提到的蘋果、三星或其他廠商都有平板產品推出,Chromebook在筆電市場上也是不少。然而,這兩種類型的產品雖然對於學生們的使用來說也不是應付不來,但若是教授或老師利用傳統軟體交付作業,如Word、Excel等等,雖然有App或線上網路版支援,但畢竟不如筆電直接使用Windows系統來得直覺。也因此,其實眼尖敏感的玩家們應該可以理解這個價位帶的筆電就硬體規格層面來說,「數字規格」或許不會是最美的,但學生族群的使用需求來說已非常足夠。 那麼如果是想要稍微奢華一點,還想要偶爾可以打打電動、甚至課業上會有需要用到高階設計類軟體的話,那麼基本價位帶的筆電勢必是無法滿足需求的。為此,第二個相對來說較奢華的價位帶會落在台幣35,000元,這個價位是學生們打工約三個月可以負擔的價格,同時,相對基本價位來說多一萬所帶來的最大優勢最常在搭載獨立顯示卡方面顯露。 雖然說,其實現階段不管是基本價位還是高價位筆電,多數的處理器都會跟上市場趨勢,給到相對來說較新、較高階的產品,然而,它們未必會搭載獨立顯示卡,但對於想要偶爾玩一點遊戲或是有繪圖、影音相關需求的學生們來說,有獨立顯示卡不管其高階與否,都會比筆電處理器自帶的內部顯示晶片還要來得更強些,但理所當然的,這樣的需求勢必就會拉高成本了。 這邊也要提醒不管是正在看本文的學生還是家長在購買筆電時,一定要多觀望些,本文後半段會提供幾款目前市面上符合這個價位帶選擇的筆電做參考,但購買前並非一定會是以這幾台為主,但您可以從「同樣的價位、買到什麼樣的規格」,以及「規格是否等於需求」來做參考的標準。 另外,市場價格一定是會隨時在波動的,因此,購買前也有可能會遇到促銷、甚至漲價的狀況,這點也是在購買前需要注意的關鍵。再者,多數筆電廠商針對同一款筆電也會有多款不同的硬體規格可以做客製選擇,因此價位帶雖然本文是定位在25,000元和35,000元,但實際在購買時,筆電廠商會有自己針對價格定位的心理戰和成本考量,或許會在這兩個價位帶以內上下波動,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若波幅在正負5000元以內,也是很正常的市場價格趨勢。舉例來說,本文定位在35,000元價位帶的筆電選擇,若玩家在市場上找到其他37,000元、38,000元的選擇,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價格,如果是到4萬元以內,也都還算是勉強可以接受,但如果超過4萬的話,可能就會到達下一個領域:「高階輕薄筆電」或是所謂的「電競筆電」,這時候除了要考量自己的荷包以外,也必須考慮是否要稍微再多花一點錢衝更高級的選擇,但這就是另一個作業了。 剛才有提到不管使用Chromebook還是平板,無論是在操作層面還是軟體支援層面,都還是不如使用Windows系統的筆電來得直覺。那想必玩家們會疑惑,「難道MacBook筆電不行嗎?」 MacBook不是無法勝任學生筆電的定位,然而蘋果家的產品對於一般人來說,普遍價格偏高,我們以目前台灣市場上,蘋果最便宜的筆電產品線MacBook Air來說好了,其基本價格是36900元起跳,算是符合在高價位帶的區段中,然而,就硬體規格層面來說,在同等價位上,Windows筆電的規格還是會比它高滿多。再者,如果真要說的話,MacBook Air目前比較值得購買的版本會是256GB SSD的版本,相對來說比較符合使用彈性,但其價格就會直接飆高到42,900元,超出預算了。 但這裡也要強調,如果您本身就已經是蘋果產品的愛好者,使用iPhone和iPad的話,那麼MacBook筆電相對來說反而會比較適合,雖然價格偏高,但蘋果自家產品之間的整合性在目前筆電和3C市場上確實無人能敵,MacBook筆電不管是跟iPhone還是iPad甚至蘋果的其他產品,都能有很良好的互動功能,在使用上反而會比Windows筆電方便很多。 不管您是打算要花兩萬多塊、還是三萬多塊買一台筆電,花了多少錢都還不算是最要緊的,重要的是要花的值得。砸了這筆錢下單以後,您可以預期買到怎麼樣硬體規格的筆電呢? 首先先從筆電的核心處理器先說起吧!以這次的兩組價位帶來說,如果現在到市場上選擇對應筆電的話,最常搭載的處理器主要都會是以Intel第八代Core處理器為主,至於會是採用哪一種版本的話就需端看產品本身的定位了。 舉例來說,本次測試中最常見的處理器是Intel Core i5-8265U處理器,該處理器帶了字母「U」的標示,屬於「低電壓版本」的處理器,主打的是功耗低、續航力高的優勢,雖然就帳面數字上來看其效能可能不美,14奈米(nm)製程下,主要核心規格為基礎時脈1.6GHz、最高動態時脈可達3.9GHz,是採4核心搭配八執行序(4C/8T)的組合,數字越高意味著得當然就是效能表現會越高。如果玩家能夠在符合預算內找到更優秀的選擇,例如部分在接近4萬元價位的筆電其實已經給到了較新的Intel Core i7-9750H的第九代處理器筆電的話,其雖然同樣是採14nm製程,但核心數和執行序組合來到6C/12T,基本時脈和動態時脈也分別拉高至2.6GHz和4.5GHz,相對來說就能夠應付更嚴苛的工作/作業環境。 擁有越多的記憶體空間,代表在使用時可以同步進行的事項就越多,以目前的市場上來說,即便是35,000價位的筆電,其記憶體容量也有可能僅提供8GB,其他的成本提撥到像是處理器或顯示卡、甚至SSD儲存空間的升級上了。不過倒也不要誤會,其實8GB記憶體空間如果就學生用來說的話,是絕對綽綽有餘的。舉例來說,您開啟「記憶體怪獸」Chrome瀏覽器,開啟約10個瀏覽分頁,同時開啟自己選擇的音樂播放器,並且利用Line等聊天軟體和其他組員們討論作業內容,並使用Office軟體進行文件編輯、表格分析、或是簡報製作,這樣的記憶體需求也僅在5GB左右,如果沒有要同時再開遊戲來玩得話,8GB的空間是絕對夠用的。 不過,這是僅止於一般文書處理的情況下,如果您的需求是類似Adobe的創作軟體,甚至同時會有大量圖片或是設定檔使用時,那麼建議當下還是讓所有記憶體空間專注在該軟體上,以求最大話工作效率吧! 當然,老話一句,在預算符合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找到16GB記憶體空間的選擇的話就選它吧!至於後面帶的「DDR4-xxxx」記憶體時脈是多少,對於學生們來說影響不大,加上目前筆電市場上普遍都是以「DDR4-2666」為主,因此,這裡也就不另外解釋了。 說到儲存空間的容量選擇,別說您還在追求筆電上出現大容量HDD傳統硬碟的儲存空間配置了,「用過SSD固態硬碟就回不去了」。SSD在幾年前剛推出時,可說是影響筆電價格的一大關鍵規格之一,但隨著它普及的速度,目前的筆電多數絕對都會以搭載SSD硬碟作為主要儲存空間選擇,頂多偶爾還會出現有HDD作為輔助碟的配置出現。 至於空間多寡,以本文的價位帶定位來說,單一256GB SSD作為系統碟會是最常見的選擇,256GB這個數字對於學生們來說可說是一甜蜜點,如果扣掉Windows 10作業系統本身約30~50GB的空間,大約還會有200GB左右的儲存空間可以使用,考量到學生們普遍如果是以一般作業檔案如Office、甚至少數簡報、Adobe軟體類檔案來說的話,256GB可提供綽綽有餘的空間,加上其相較於傳統HDD有至少3倍以上的速度提升時,其帶來的作業效率會高上許多。 不過,如果您本身希望可以在閒暇之餘打個game、或者有許多影音類相關的檔案需要儲存在筆電中的話,這裡也會建議如果能找到512GB SSD的選擇的話,在使用彈性上會更好。但若是真的無法找到的話,善加利用USB隨身碟、甚至像Google Drive這樣的雲端硬碟空間,也可以在256GB內妥善管理檔案的。 這邊可以直接先破題講開:「如果不是電競筆電,一般筆電搭載獨立顯示卡的很少。」這一點尤其在中低價位帶的筆電市場中更加明顯,那麼您如果為自己或為家人花了這筆錢,買到了什麼?能做什麼? 首先,以25,000元的筆電來說,這個價位帶的筆電多數會直接使用Intel處理器內部自帶的內部顯示晶片作為主要影像輸出的來源,而這裡因為這個價位最常採用的處理器是Intel Core i5-8265U這顆處理器,因此內部顯示晶片會以Intel UHD Graphics 620為主。該晶片要應付一般日常的文書、網頁瀏覽、影片觀看,甚至簡單的照片編輯或遊玩如《英雄聯盟》、《當個創世神》這樣的遊戲時,是可以完全應付得來的。比較吃緊的狀況會是在如果要遊玩較高畫質的遊戲,舉例來說像是近期最紅的《邊緣禁地3》、《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這樣的AAA等級遊戲時,內部顯示晶片會完全玩不起來;另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內顯晶片的話,在執行需要高效顯示卡支援的創作類相關軟體時,內顯晶片的效能這時就會明顯不夠力,這時,就會需要搭載獨立顯示卡來支援,但價格自然也就會往上拉升。 以35,000元價位來看,這個區段的筆電如果有搭載獨立顯示卡的話,普遍來說會有兩種選擇,一是NVIDIA GeForce MX250、二是NVIDIA GeForce GTX 1650。先說前者吧!前者算是顯卡製造商NVIDIA自行推出的獨立顯示卡之一,其實在定位上來說,算是比Intel自帶的內顯晶片還要更強一點的顯示晶片,但其能夠提供的效能說實在的有限,就算要玩高畫質遊戲,普遍來說也必須將整體的解析度調低才能順暢遊玩(達到60 FPS的標準),也因此,其實筆電的效能仍然需要有獨立顯示卡的搭載才算實際提升,也就是至少相較於Intel UHD Graphics 620這張內顯晶片來說,以目前市場上的顯示卡產品,至少需要提供到NVIDIA GeForce GTX 1650以上的等級,對於學生的遊戲體驗或是創作效率才會有明顯的提升。GTX 1650雖然算不上是頂級高效能顯示卡,但在筆電上來說,如果您想要偶爾還能夠玩玩AAA等級遊戲的話,GTX 1650以上的顯示卡是必須的,它至少能夠在調整畫質以後,提供穩定的60 FPS遊戲體驗、或者加速創作者軟體在繪圖渲染上的速度,以便強化學生的整體操作體驗。 即便您買的筆電有了足夠的效能,且價格又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的話,要是沒有必需的電池續航力,像是用了兩三個小時就沒電了,那也是枉然。 好在,現在如果要買新筆電的話,電池的續航力普遍都可以達到6小時左右,也就是學生們極便是一整天在外上課或處理課務,也不用擔心筆電電力不夠。不過關於這點的實際測試由於是無法在購買前就先瞭解的,因此,建議學生如果要購買任何筆電的話,建議還是先上網查過評價,預先詢問過後會比較保險。 有些如果廠商的軟體調校的好的話,甚至要突破8小時續航也是有機會的,不過這點就端看廠商端的設計,也不是每一台筆電都有達到這個能力的可能。再者,通常廠商宣稱的電池續航力都是其自行調整過的「最佳化狀態」,和學生一般在使用的情況會有些差別,不過以本文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過程來看,普遍是以最新的電池相關軟體(如PCMark 10 2.0)進行測試,同時該軟體的測試也是模擬一般的文書、簡單影音觀賞的模擬環境,因此,相對來說是較客觀的數據,供學生購買前可做參考。 再來看到筆電本身的連接埠I/O部分,為了減少學生的麻煩,同時也減少額外選購轉接頭的花費,因此,學生筆電會以直觀的連接埠設置作為主要設計,而其提供的彈性自然是越多越好,首先要能提供額外的USB連接埠做外接滑鼠或其他USB裝置的彈性輸出這點不可少。再來則是針對影像輸出的能力,以筆電的配置來說,主要以HDMI作為主要的輸出埠,鮮少會出現Display的選擇。另外,在網路連結的部分,一般筆電其實因為支援WI-Fi無線網路連結,因此,部分筆電是不會提供獨立的RJ-45網路埠,少數機身稍微厚一點的會提供獨立網路埠,但相對的重量也會跟著提升。 最後,USB-C這個在高階筆電市場中可說是標配的連接埠在這學生的價位段中,相對來說就不算是必要配備了,雖然目前的智慧手機尤其在Android陣營方面,普遍都已將連接埠改為USB-C接口,若是能直接和筆電進行USB-C對接的話,傳檔速度會更高,不過即便沒有USB-C也無妨,手機自帶的USB-C轉USB Type-A轉接也可直接用來和筆電相連。 最後一個客觀可看的購買要點要來看到的是筆電本身的升級能力,由於筆電機身的空間限制,許多內部的硬體規格如處理器、顯示卡(顯示晶片)等等都是預先焊接在機身主板上,無法做其他更換,也因此,其實筆電相較於一般傳統桌電能提供的硬體升級能力相對較低。 然而,這倒也並非意味著筆電完全無任何升級的空間,就現階段的筆電市場來說,以學生筆電的產品定位綜觀來看,其實這個定位的筆電其升級能力反而可能比高接的輕薄、商務筆電還要更高。常見的升級潛力就是記憶體空間的擴充,通常廠商因為成本和筆電本身目標客群定位的關係,或許會因為價格的限制,使得內部搭載的記憶體可能只有8GB,但它在機身底部拆開後,會提供額外一個DRAM記憶體插槽供玩家自行額外購買記憶體安裝升級,也就會讓原本的記憶體空間配置變成16GB,讓筆電本身的工作效率更佳優秀;另一種升級的地方則是在儲存空間方面,剛才說過因為處理器和顯示卡多半已經預先焊接、故無法自行升級,因此,升級彈性便落在記憶體和儲存空間上,儲存空間的升級有些廠商雖然可能僅提供256GB的SSD硬碟作為主要系統碟使用,但也會額外提供一HDD硬碟升級空間,讓玩家可以額外自行升級。 不過,要提醒的是,選購擁有升級能力的筆電自然是能夠提高更多的使用彈性,甚至延長在學生們手上的使用壽命,不過相對的,也就必須要額外付出金錢去購買了。 前面提到的特點都是客觀因素,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在購買筆電以前都可以預先了解的實際考量要點,接下來要快速介紹的部分則是主觀選擇。 雖然說學生筆電的價格在筆電的市場中定位算是比較入門等級的機種,一般筆電的顏色不外乎其實也就是非銀即黑,加上科技產品本身就會給人較冰冷的印象,因此,普遍來說,學生筆電的外型會走低調、簡單的路線,在部分人的眼光中甚至會定位成造型不亮眼,然而這些都無妨,重點還是要自己喜歡最重要。 既然已經打算購買筆電而非在相同價位下組一台中高階桌上型電腦的話,其目的不外乎就是為了要能夠在好攜帶的前提下,完成無論是課業還是外務所需,在這樣的考量之下,筆電本身在外觀的比例、實際拿在手上的重量好不好攜帶,就會很大因素的決定學生購買的慾望。再者,購買之前還要額外考慮的是,筆電畢竟不像平板這麼方便攜帶,若是購買15吋大小的筆電時,多數時候也會建議使用筆電後背包,即便沒有專屬的筆電包,也要試著衡量自己上下課除了要帶書以外(或者不用帶?),背包還要額外放入筆電,這樣一來整個空間是否足夠,加上重量自己能不能接受,否則最終筆電只會放在宿舍、淪為低階的桌上型電腦。 學生們在購買筆電以前要注意,筆電因為機身比較輕薄的緣故,在鍵盤設計的部分往往會採用短鍵程的設計,如果原先是習慣打薄膜鍵盤的人或許可以馬上轉換,但如果是初次購買筆電的話,購買之前一定要預先試打字看看,熟悉一下其敲擊的手感再做決定。 在介紹完了返校筆電的選購指南和注意要點後,PCDIY!網羅了市面上9家筆電廠商,讓他們端出符合本文價格定位的筆電,這次總計共有17款筆電供大家做為購買前的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本文的價格定位還是產品選擇,都並非是要讓玩家「直接買這台就對了!」其實這次的返校筆電選購指南的目的在於提供學生或家長們在選購筆電給自己或小孩以前,可以有一個基準的參考值,了解到什麼樣的價位可以買到的筆電規格,讓自己有預期心理,不會迷迷糊糊地胡亂購買。再者,即便是本文介紹的幾款筆電型號,其廠商也會有針對該型號作多種不同的客製化規格設計,您如果自身手頭預算無論足夠與否,不妨都親自到店面或官網上詢問,勢必是可以找到傾心的筆電的。
-
Internet Archive再釋出2500套懷舊MS-DOS遊戲,讓您重溫90年代小溫馨
玩膩了最新主流遊戲了嗎? 這些新出來的聲光效果極佳的現代化電腦遊戲,每一片都要花不少錢購買、要用夠等級的電腦與顯示卡來執行,還要花頗多時間來破關…等等。您是否偶爾也想玩玩輕鬆一點的遊戲呢? 尤其是懷舊類且免費的遊戲,可以重溫當時遊戲的單純與趣味。 1996年成立的Internet Archive (網際網路檔案館,),是由Alexa的創始人Brewster Kahle (布魯斯特·凱利)創辦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功能像是網際網路的數位圖書館,提供各種數位資料,包含網站、音樂、照片、影像、電子書…等內容,由於Internet Archive也提倡網路開放與自由化,因此有不少人將早期、免費、過了著作權保護期、自由公開的各式數位資料,紛紛存放於Internet Archive裡面,提供網際網路使用者能夠永久免費存取。 目前該站收錄的資料包羅萬象,當然也包含各式傳統的軟體或遊戲,而Internet Archive也提供這些已經發行超過25年以上的遊戲,並甚至提供線上模擬器,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上重溫當時的感動。目前提供的遊戲平台,包括NES (任天堂紅白機)、Apple ][ (蘋果二號電腦)、Amiga電腦、傳統PC遊戲(還不分作業系統的PC遊戲和純MS-DOS遊戲),還有各種遊戲機的綜合大廳(含各式家用電腦、遊戲機,例如Atari 2600主機、Sega Genesis/Game Gear/Master System等等),甚至連以前Game&Watch那類的掌上遊戲機都有,而且大多都有對應的模擬器可以在線上執行。有關於更多該網站的介紹,請參考。 早先Internet Archive提供了約4,000多套的,讓玩家可以重溫PC起飛1980~1990年代的遊戲。這些遊戲都可算是屬於當時非常純真年代的產品,檔案不大,畫面簡單,遊戲內容也樸實,雖然聲光效果可能不比當時的遊戲機,但卻是PC玩家休閒時刻會投入遊玩的遊戲。 為讓更多遊戲重見天日,該網站於,這些遊戲括及到1990年代的當紅遊戲,這時候的遊戲大多已紛紛採用光碟來發行,容量破100MB以上都有,且支援音效卡,有些還有全程語音!包括當紅知名遊戲,像是Princess Maker 2 (美少女夢工廠2)、Alone in the Dark (鬼屋魔影)…等等,這些稍微新一點的遊戲,現在也都可以在Internet Archive玩到囉!不需要去Steam平台去購買。真可說是懷舊玩家們的一大福音! 除了新加入的遊戲外,更新或更舊年代的遊戲也都一併收錄。當然,中文遊戲也有收藏,玩家可以見證當時當紅的MS-DOS中文遊戲的傑作,尤其像是仙劍奇俠傳、天使帝國、中華職棒、金庸快打、齊天大聖…等等,現在都可以直接在線上玩到囉! 在點選上述的網站時,若看不到遊戲,只要記得切換到COLLECTION頁面,即可看到各種遊戲的列表。 前面提及該網站提供各種平台的各式軟體,連以前Game&Watch那類的掌上遊戲機都有提供,外型包羅萬象,有些還是當紅遊戲,像是Tamagotchi (電子雞)、Mortal Kombat (真人快打)等等。不過,有趣的是這裡都找不到Nintendo的Game&Watch,八成是版權問題無法直接在這裡提供吧! 當然若想玩的話,您倒是可以到去玩就是了,記得要安裝Adobe Flash才能玩喔!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